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措施

张玉侠

江苏省沛县大屯煤电公司中心医院铁路卫生所221611

摘要:静脉输液时发生的药物外渗现象比较常见,轻则引起血管周围组织局部肿胀疼痛,重则造成功能障碍,发生医疗纠纷,在实际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职业责任心教育,对患者负责,对工作认真,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合作的良好关系,全过程规范操作流程,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全面增强护理质量控制意识。

关键词:静脉输液;机理;药物;技术;外渗预防

静脉输液时发生的药物外渗现象比较常见,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轻则引起血管周围组织局部肿胀疼痛,重则造成功能障碍,发生医疗纠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一下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

1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分析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一是由于持续输液导致血管中液体的静压增大,同时也由于血液成分的改变而引起胶体的渗透压降低,从而发生外渗现象;二是输液时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性反应;三是药物本身的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如化疗药物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但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0%,丝裂霉素为强刺激性药物,一旦外漏,轻者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伤口不能愈合,给患者增加痛苦,同时也可影响治疗效果;四是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头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都可导致静脉渗漏性损伤;五是患者血管充盈度差、静脉注射部位弯曲及患者不合作、输液量大等造成药液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2.1患者类型

2.1.1新生儿

新生儿有的皮肤苍白,有的皮肤青紫,而且全身还分布着胎脂,因而很多时候只有头皮部位的血管可见,这就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加之在哺乳或喂食时易会造成针头脱落,这是新生儿在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现象的常见和主要原因。

2.1.2婴幼儿

婴幼儿血管短且不直,并天性好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家长监护疏忽时易造成针头脱落;家长一般在孩子生病时很紧张,十分疼爱孩子,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心理压力,再加上婴幼儿由于以前静脉注射时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在穿刺时往往大声哭闹或极力逃避,因而增加了穿刺的难度。这些是造成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以及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的重要原因。

2.1.3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2.1.4沟通遇阻的患者

接受麻醉的患者,或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当出现心情烦躁或发生感觉和知觉障碍时容易发生外渗;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容易发生外渗。

2.3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也易引起静脉输液外渗。

患有血管硬化(如糖尿病)等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2.4护理缺陷

由于护理缺陷所造成的外渗现象也不容忽视,这里既有护理技术不熟练方面的因素,也有工作责任心不到位的原因。

2.5组织薄弱处

从解剖结构分析组织薄弱处有: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3预防措施

据统计,目前医疗环境下大于70%的住院患者接受了静脉输液治疗,为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给患者造成痛苦,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3.1提高护理技术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脱出,输液完毕拔针后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穿刺点。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d-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一些高浓度的药物,如20%甘露醇对局部静脉损伤较重。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血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因此,在输入高浓度的药物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并要经常换部位。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

3.2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h-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3.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责任心

耐心向患者说明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4护理措施

4.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若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4.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4.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可用鸡蛋清外敷。

4.4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在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外渗现象较为常见,每年也会出现许多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职业责任心教育,对患者负责,对工作认真,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合作的良好关系,全过程规范操作流程,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全面增强护理质量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黄红艳,杨云芬.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2014,12(11):42.

[2]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12-759.

[3]吴勤,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14,10(2):41.

[4]江明性.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2011:86-259.

[5]刘昌红,曹乃美,土国英,等.马铃薯外敷及其它方法治疗液体外渗的疗效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5,11(5):385-386.

[6]周文朋.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危害与临床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8(9),104一105.

[7]陈英,于晓锦.浅谈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37(1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