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创新是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愈发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人才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如何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切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进入社会后快速立足并投入到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当中,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1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积极参与。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紧迫任务,这不仅是普通高校的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数量发展到质量内涵的转变,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实力有所增强,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有责任和能力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2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李克强总理也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在新的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中取得领先优势,唯有依靠创新驱动。创新现已成为企业活力的保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后企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力的竞争。这也意味着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现代化应用型人才,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运用技能,展开跨领域协作,解决生产性操作难题,保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自己也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3.1运用各种载体,努力形成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
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都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人类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没有创造的行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首要任务的创新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要想打造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必须摒弃一些不适应高校办学理念要求的精神概念,及时进行角色调整和提升,促进学生精益求精、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从而体现出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注意要保留学校的传统项目,挖掘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和传统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传承自身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借助校园的文化标志如校训、校徽等来激励和号召教师潜心科研,学生成人成才。
3.2完善课程体系构建
要打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视野,由广博向专深发展。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出外语和基础课程教学,实施通识教学,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第二阶段,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在前两个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指导他们选择和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并分别制订以各专业核心课程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从以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
3.3实行导师制
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配备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导师应是品德高尚、学有专长、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专兼职教师。导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开展富有成效的自主学习。通过实行导师制,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学术活动、课题研究、工程设计或社会实践将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不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导师良好言行的熏陶教育,对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治学风格将大有裨益。
3.4建立学生为本的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培养中,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生本的创新团队建立,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同学在一起组建创新团队,进行不同的分工,从而更好的为创新团队服务。设置包括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和实物设计在内的不同创新创业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选题并确立设计方案,并提出创新型观点,老师参与讨论,制定出创新型研究内容。从而为做创新型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开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在校内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创新(人才)团队计划项目的申报,动员、鼓励已有研究基础和合作历史的教师和学生组建团去申报相关团队计划项目,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示范;制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以加速团队的形成和成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5月14日,参加由教务处联合沈阳创客创服空间、大辽网等机构举办一次青年创新活动,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老师、学生十余人参加。
4结束语
总之,由于经验不足,我国与创新相关的政策还很不完善,为进一步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完善现有的创新教育政策,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此外,高校要设立创新平台,提供初始创新资金支持和创新导师的智力帮扶,促进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No.15904:132-135.
[2]赵桂英,王忠光,王再学,李鹏,徐云慧,张小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述[J].文教资料,2016,No.71511:127-128+181.
[3]朱剑平.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No.319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