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庆乌云苏都
(内蒙古满洲里市三道街水源路信用社综合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摘要】阐述蒙医药的历史背景,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开发蒙药的前景,应用现代方法和手段进行剂型改革。
【关键词】蒙药研究开发
蒙医药是蒙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关注传统医药、崇尚天然药物的热潮,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推进蒙医药产业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健康,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蒙医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1,2]。
在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蒙医药学的记载。至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广泛交流以及欧亚各国之间相互交往的增多,蒙医药学得到了迅速发展。17世纪以来,涌现出大批著名蒙医药学家,编写了大量的专著,使蒙医药学日臻完善,奠定了现代蒙医学理论体系。
建国50年来,蒙药学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蒙医学历史悠久,理论严谨,蒙药制剂疗效显著。在进入20世纪的今天,医学领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要改变。机遇和竞争并存。面对激烈竞争、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蒙医药的优势,适应市场,占领市场,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战略。我们借鉴国内外传统医药学当今研究和发展的现状,认为蒙药的开发研究要采取如下思路和方法来进行。
1结合人类发病率以具体品种进行研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疾病具有多环节、多因素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变得更加多样化,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治疗已由过去对抗治疗转变为整体治疗。对以身心为主的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人体的整体与药物作用的多靶点。从当今人类发病率变化趋势看,开发下述领域的蒙药将有很好的前景:(1)心脑血管疾病用药;(2)抗肿瘤药;(3)抗病毒药;(4)抗肝炎药;(5)免疫功能调节用药;(6)抗风湿药;(7)抗衰老药;(8)滋补及保健药。蒙医药治病以心脑血管病、肝胆病、风湿病、老年性常见病、皮肤病疗效甚强。蒙药产品的开发,必须围绕上述疾病进行定位,定出具体的目标产品,进行相关的研究,进而推向市场。
2搜集和挖掘疗效确切的验方、秘方,应用现代方法确定其疗效
蒙药复方是蒙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蒙医辨证施治理论精髓的集中表现,其在蒙医药理理论的组方原则和配伍法度指导下组成,配伍严谨,药物精炼,用药量少,疗效卓著。但因其常常缺乏为世人所能理解与接受的现代医学说明,而难以进入大众医药市场。为此,我们要尽力搜集和挖掘经大量临床验证的验方、秘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研究,用科学方法阐明其作用机理,赋予现代科学说明,取得世人认可。
3要创制绿色无污染的拳头产品,带动全局,加速蒙药现代化
进程要下大力搜集和筛选对当今疑难病症有确切疗效的少数几个验方、秘方,进行全面研究,让其产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规范标准,以确切的疗效和质量保证来打开市场,进而创立拳头产品。以拳头产品为龙头,市场为导向,带动蒙药开发的全局,加速蒙药现代化的进程。蒙药开发的研究,既要注重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同时要注重继承和发展蒙医药理论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蒙药发展不应游离于世界生命科学之外,更不能抛弃传统优势,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早日实现蒙药现代化。
4加强蒙药复方的深入研究
应把作用效果明显、作用机理清楚、使用方便的药物推向市场。蒙药复方的疗效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其制剂工艺不够先进,缺乏严格可信的质量保证与监控措施,又缺乏现代科学方法阐明的疗效和作用机理说明,故一直难以进入大众医药市场。现代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作用效果明显、作用机理清楚或作用单一、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药物。因此蒙药应借鉴这方面已有的其他兄弟民族医药成果,并密切注意这种动向,针对目前蒙药打入大众医药市场的障碍,加强对复方的深入研究,如通过药学及药动学标准。同时已研制出的产品要加以世人所能理解与接受的现代科学说明,以便打开市场,占领市场。
5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改进蒙药剂型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用药简单化,服用量小,保存携带方便,次数少,给药方式简单,毒副作用小,易于病人接受。我们在继承传统蒙药剂型基础上,对蒙药验方、秘方等,在原方组成、用量固定、疗效确切的前提下不断开发研制适合医疗要求、方便服用的新剂型,但在研制新剂型过程中必须符合既保持原方疗效又能克服原剂型(汤、散、丸剂)不足的要求。验方、秘方的剂型改革,因其具有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开发成功的可行性更高。
参考文献
[1]毕力夫,阿古拉.关于蒙医学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59-60.
[2]毕力夫,吴岩,常福厚.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加快蒙医药的研究和发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