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人本意识

/ 1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人本意识

姚松涛(河南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0)

对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来说,画面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相对画面而言,声音就不像画面那样被人肯定。纪录片的创作中对声音的争论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纪录片的声音大体可以分为:音响、音乐和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从电视纪录片诞生之日起,解说词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电视纪录片创作初期的“画外音”解说词的形式,到现在的“解说”形式的多样化,解说词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面对21世纪如此庞大的电视纪录片市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浓重,更多的电视纪录片人开始关注人、服务人,从人们的生活本身出发去体现人,这就使电视纪录片的语言系统,从单纯的“画外音”形式走向了画外音、同期声和字幕并存的时代,这种变迁昭示着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观念的变革。同时创作者的地位、工作方式、解说词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由此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的人本意识已是大势所趋。

一、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定义、起源和发展阶段

对于电视解说词的确切含义,有一种说法是:特指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即电视片的有声语言文字稿及播音稿,它以图像内容为基础和根据来编写,叙述事实,发表议论,抒发情感,是对画面内容的补充和提高,解说词并非画面简单重复,它要求与画面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般不独立成文,是为电视片观众倾听而写作和播音的,注重艺术感染力。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节目的文学稿,它叙述新闻事实节目内容,发表议论,抒发情感,它离开画面不能形成独立的逻辑文章,是为增强艺术感染力。

从中国第一部有声纪录片《新生力量运动会》诞生起直到今天,我们把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它的第一个阶段从《新生力量运动会》到1979年的《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前的这段时间,那时的纪录片大多都是与意识形态联系较为紧密的科教片。此时的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是“教化与指导”,表现为重视文本,主题先行,而且用广播和播音的形式进行播报,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从而达到说教的目的。

我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中国当代纪录片真正出现及发展的时期,即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个时期又被叫做“声画之争”时期。从196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纪录片《新生力量运动会》出现开始,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的说教作用一直也没有得到消减,出现了以声音为主,画面为辅的“声画两张皮”现象,解说词和画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有人开始提出了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是“听不懂的语言”。也就是说,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不能一味追求它的文学性,不重视与画面的配合。这时人们对纪录片解说词在创作和理论上才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第二阶段的由“声画两张皮”到“声画并茂”,可以说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画外音”解说词人本意识的一个表现。

第三个阶段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ENG摄录一体机的广泛引进,它给电视解说词的地位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时对传统意义“画外音”解说词冲击最大的是同期声和字幕。这种“声画并茂”的直观形式,正符合了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真实记录的原则。同期声的出现,解说词不得不平视生活,多以平实的叙述为主,少为主观议论和抒情。进而字幕、主持人等元素也逐渐介入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这也促使以往“画外音”式解说词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形成了以画面、同期声、字幕、音乐等“平分秋色、多足鼎立、相辅相成”时期。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功能作用

电视语言分成画面与声音两个大部分,电视用这两种语言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电视的画面具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来得及抓拍的话,电视画面无法再现。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电视画面也没有办法进行展望,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电视画面也是无能为力,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电视画面也没有办法揭示等等,这些都是电视画面的局限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解说词来辅助和补充。

三、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应当具有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的说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可以概括为: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从古到今,人本意识一直都是强调要尊重人、一切从人出发。对于今天的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也一样。

我个人认为,中国纪录片在经历了三次创作理念的重大转变后,逐渐走出了“教条式的宣传”和“真实的平庸”,而对于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来说,它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而它的含义也是不断扩展的,从单纯说教的一统天下,到解释说明,从单纯“画外音”到解说形式多样化。人本意识是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最佳发展道路。

总之,对于纪录片的解说词来说,不论是从它的发展来看,还是它的功能和作用来说,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和创作倾向决定着纪录片解说词是创作必须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外音”解说词还是广义上的解说,都应遵守这样的创作原则,这也是今后纪录片解说词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有这样传统意义纪录片的解说词才能“不拖纪录片的后腿”也只有这样纪录片解说词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纪录片才能越拍越好看,解说词才能越说越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