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教学的逆向思维
◆田学伟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朱家庄小学255207
小学几何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往往用功不少,师生精疲力尽,却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方法单一,每个甚至每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及角度存在差异,教学中始终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法,收到的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学要因生而异,独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有“叛逆”的勇气,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不要总躲在前人的背后战战兢兢,要敢于求异,敢于超前甚至勇做领跑人。
一、“结合规律,大胆突破常规”。作为年轻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但是年轻也有年轻的优势,我们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在教学上取得新成绩,似乎只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们才能达到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年轻教师头脑灵活,与学生年龄差别不大,因此我们应该更有优势,我们更会创新。
二、“成就梦想,从小步做起”。小的突破必然铸就大的创新,结合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求梯形的面积,知识怎样有效传递给学生?先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下知识背景:1.对梯形的知识以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上底、下底、高。2.上节课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知识的链接,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更密切,学生更容易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追随课本,受到挫折”。课本上在讲解梯形面积的推导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切割法,将一个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补齐法,将梯形补成一个长方形……这体现了寻求梯形面积推导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我以前也采用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自己去探索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做得乱七八糟。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虽然都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紧,二是学生很费劲,似乎还有很多疑惑和困难。
四、“立足学生,另辟新径”。为了让学生简简单单地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在上面标出上底、下底、高。上课的时候,我提出请同学们拼拼看,你能把手中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拼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吗?结果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很快就发现将一个梯形倒过来对接在一块,就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请你用标好的文字(上底、下底、高)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连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很快写出“(上底+下底)×高”。我说,你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慢慢分开。学生一分,立刻就明白了,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其中的一个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迅速写出梯形的面积并在嘴里说一说求证的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合在一块变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为“(上底+下底)×高”,再分开,一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为“(上底+下底)x高&pide;2”。公式得到了,学生推导难度降底了,高兴了,头脑升温了,思维活跃了。抓住时机:请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求证一下梯形的面积呢?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兴奋的洪水一涌而出,切割法、补齐法……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一个制高点,再做练习,方法多变,其乐无穷。
五、“人家先放再收,我先收再放”。教无定法,亦无常法。勤于动脑,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哪怕是教法的一点点改进,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都是巨大进步。我采用的是不同于课本的逆向思维,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了,思维发散了,效果很好,就行了,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动动脑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坚信,点点滴滴的突破,必然铸就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