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任长雪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任长雪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标分析

“鸡兔同笼”这类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应该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鸡兔同笼”问题便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枚举思想、假设思想、建模思想等。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本课是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明白“鸡兔同笼”是把鸡和兔子装在一个笼子里,但是并不知道这是一类怎样的题。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合作。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能力方面还需培养。“鸡兔同笼”问题思维难度较大,学生个体有差异,教学有一定难度,但本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所以课前导入我用故事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通过列表法、假设法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情境图,教师说明: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二)能尝试用列表法,假设法等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

三、新课探究

(一)获取信息,猜想验证

咱们先从简单点的想起----(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从题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

(过渡语)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猜一猜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学生猜测)

提问: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怎么来判断?(把鸡的脚和兔的脚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引导学生有序列表验证。

(二)自主学习,组内合作

1.按照一定顺序独立完成表格。

2.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三)汇报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先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通过验证、排除最后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列举法(板书),也叫列表法。

(四)探究假设法

师:如果遇到数目较大的时候,这种方法行么?(比较麻烦,有局限性)那怎么办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假如这时候兔大哥一声令下:全体兔子立正!现在兔子就两个脚着地变成了鸡,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法呢?(假设全是鸡)

学习提示:

1.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鸡有8只,就有()只脚,但实际笼子里有26只脚,这样我们就少算了()只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把兔的4只脚算成了鸡的两只脚,每只兔少算了()只脚,少算的10只脚是()只兔的脚,所以笼子里有()只兔()只鸡。

2.根据以上信息独立列式计算,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六)汇报展示:

(七)学生尝试假设全是兔:

小结:刚才我们用假设都是鸡或者都是兔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板书假设法)

四、解决古问题,前后照应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