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县人民医院ICU青海互助810500)
【摘要】目的:对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选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16年10月。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接受常规治疗,后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当优先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80-02
ICU内监护的患者通常都为病情严重、需要24h密切监护病人。重症心力衰竭具有病情危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若没有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因为缺氧货缺血等症状导致死亡[1]。为了缓解患者在治疗中因缺氧、心脏负荷等症状出现危险,观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选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16年10月。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接受常规治疗,后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将所选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性患者随机分有17例,女性患者分有13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82岁,年龄最小的有52岁,平均年龄为(65±3.5)岁。实验组(30例)中,男性患者随机分有16例,女性患者分有14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83岁,年龄最小的有53岁,平均年龄为(66±3.4)岁。两组患者在入院均已确诊为重症心力衰竭疾病,且已排除其中合并患有其他严重代谢疾病或肝肾疾病患者,避免对本次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法:给予患者西地兰、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等药物,以此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减轻心脏负担。除此之外,还应当给予患者利尿剂,进行利尿有效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再给予治疗电解质紊乱药物和酸中毒药物,缓解患者病情。
1.2.2实验组方法实验组(30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法: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需要完成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气管插管法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接。将呼吸机调整为A-C模式,观察患者的氧和数据情况,待好转后再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AIMV+PSV模式,患者情况稳定后再调整为PSV模式。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设置,要求潮气量控制在6~10ML/kg,呼吸频率应当在12~20次/min,吸氧浓度为30%~60%。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躁状况,应及时给予患者咪唑安定药物或者芬太尼药物起到镇静作用。若患者的缺氧症状有明显改善,基本可以恢复自主呼吸,状态平稳,则可以考虑将气管插管去除。
1.3治疗效果评判
当患者在治疗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缺氧症状完全消失,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则符合治疗显效标准;若在治疗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指标有明显改善,基本平稳,偶有反复,缺氧症状有显著改善,心理衰竭症状有所好转,则符合治疗有效标准;若在治疗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则符合治疗无效标准[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分析与研究,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结果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30例)中,符合治疗显效标准患者9例,符合治疗有效标准12例,符合治疗无效标准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实验组(30例)中,符合治疗显效标准患者15例,符合治疗有效标准14例,符合治疗无效标准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根据治疗效果数据分析,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缺氧等不良症状,经本次研究发现,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而常规治疗的实验组仅有70%。由于重症心力衰竭疾病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缺氧、缺血症状,进而导致患者死亡。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有效治疗[3]。因此,当患者处于ICU中,患有重症心力衰竭疾病时,应优先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法,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光辉,刘漪,谢作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4(15):587-588.
[2]赵威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22):44-45.
[3]张永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1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