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来临,用煤高峰即将到来。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的产煤基地,在经过了逾半年的重组改革之后,大煤矿之势已成。这不仅提高了议价能力,而且市场定价权已为大煤矿所掌握。然而,用煤企业如何应变,如何平安度过用煤高峰。专家建议,长期协议是不二法宝。
变:大煤矿掌握定价权
“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年底(山西)可以形成‘千座煤矿八亿吨产能’的产业格局。”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对煤炭重组的目标明确并且充满信心。
根据《陕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800座,煤炭生产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单井规模由多数不足30万吨提高至90万吨,整合主体以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骨干;按照计划,山西省拥有的煤炭企业数量从现在的2200个变为100个,同时,山西国用大矿的产能将提升至70%以上。
山西煤炭重组只是全国煤炭产业改革的缩影,根据2007年11月发改委公布的《煤炭产业政策规划》,全国要建13个大型煤炭基地,到2010年底,全国年产量1亿吨以上、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要分别达到6个-8个和8个-10个。无须多言,“大煤矿”、“大煤企”时代已经到来。
“国进民退”之后,山西省的大煤矿掌握了大多数的煤炭资源,议价能力大大增强。“由于山西位置特殊,(经过煤矿重组后)其对全国的煤炭价格的影响能力会进一步加强”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本刊记者表示。
谁掌握资源,谁就有话语权,就有定价权。煤矿整合以后,行业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具备地区垄断能力,进而拥有煤炭的定价权和定量权。其结果便是,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大型煤企会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来制定生产计划,“价格下跌减少生产,价格上涨控制生产”,从而保证产品价格不会大幅下跌,使其更具一定刚性。
煤炭专家李朝林认为,随着大煤企的增多,煤炭行业以销定产的特征将会更为明显。煤炭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提高以后,日后在我国煤电产运需合作谈判中将更具有话语优势。
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大同煤矿集团(同煤集团)近日来到北京预演了一场小型的“煤炭订货会”,强硬亮出价格底牌。类似《2010谈判形势有利煤炭企业》为标题的“捷报”开始占据多家煤炭类信息网站的头条位置。
“重组之前,我国煤炭市场供需不明,产能过剩。重组之后山西煤炭产量会下降,价格会上升,煤炭企业会掌握更多的定价权。但是,煤价不会大起大落,将趋于平缓。”对于山西的煤炭产量和价格,韩晓平作出这样的预期。
上半年山西煤炭产销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韩晓平的说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山西在全省煤炭产销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全省煤炭销售价格保持了持续稳定且同比提高的势头,煤炭行业的现价产值及销售收入保持了较高水平。
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政策研究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随着重组的深入,部分经过改造的小煤矿陆续复产,山西煤炭的产量会逐步提高。而价格,还要由市场而定。
对于煤炭供需双方的利益纷争,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煤价要由市场决定”,这无疑为煤企增加了谈判的底气。
应变:“长期协议”是把“金钥匙”
大型煤炭企业掌握定价权,议价能力提高,煤炭市场逐渐趋于卖方市场。而对于采购商,面临着如何才能规避风险、如何争取到长期并且稳定的供应、如何在“三晋”大地“淘到”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好煤等难题。韩晓平建议,供应双方都应抓住“长期协议”这把金钥匙。
韩晓平表示,煤炭这种商品适合长期交易,不适合期货交易和随行就市。国际上通行的煤炭交易形式都是长期协议,并没有以现货市场价格为主的交易模式,更不用说期货。原因在于煤炭并不适合这种交易模式,而更适合于长期协议机制。
“随着煤炭及下游用煤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高,为煤炭与下游企业直接对接、签订长期供需协议提供了客观条件。”煤炭分析师李廷认为,正是因为供需双方都具有共同的要求,从而可以加强直接对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对于大型煤企来说,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必须要有稳定的客户;而对于下游大型用煤企业来说,其煤炭需求不仅具有特定的品种和质量要求,而且必须确保煤炭供给的连续性。
“我觉得(煤矿重组)给供需双方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长期协议这种机制。如果双方都回归到长期协议,一些没有执行长期协议能力的小煤矿终会被市场淘汰,这样同时也避免了产能过剩。”韩晓平对本刊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