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商业——以陆良西华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4

自然、人文、商业——以陆良西华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资惠芬

云南省陆良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摘要】主要阐述陆良西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基础的相关内容,以及贯穿规划设计始终的生态思想,规划目标是在了解陆良自然植被的基础上,针对公园基址条件,利用植物群落与园林生态发展的影响关系,在公园中适当建立植物群落,力求达到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市民百姓营造生态休闲乐土。

【关键词】风景园林、陆良西华公园、规划设计、人居环境、可持续生态园林发展。

陆良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县城,是爨文化的发祥地。陆良西华公园位于陆良县同乐广场西部,总规划占地面积340.3亩,西华公园的建设已成为陆良县展示城市园林文化的窗口和云南省最具特色与风貌的城市文化内容。

陆良县西华公园采用大写意的设计手法,同现代城市的发展节奏相互统一,使人充分领略到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运用绿色空间、城市文化、新的景观理念等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表现了人与城市、生态、休闲的和谐统一。西华公园在体现城市园林文化基础上突出亲情化的情感空间,突出现代化景观要素特色,在总体规划上秉承城市轴线,呼应城市道路机理,承前启后,使公园成为连接新城区和老城文化区的景观纽带。

作为园林工程师,在主持参与西华公园改扩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在发展建设中如何体现宜居、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景观与建筑体现和谐之美?如何让园林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增强“助推器”的作用。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项目背景

陆良县西华公园始建于1996年8月,占地163.5亩。公园运作近10年,于2005年8月又开始进行改扩建,公园位于陆良县城中心以西,地处县城最高位置,是陆良县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大型公共绿地之一,总规划用地面积340.3亩,其中绿化用地176.96亩,商场总占地面积25060平方米,公园改造初中是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功能的前提下,为公众营造一个自然生态良好富有地域特色的开放空间。陆良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广场作为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公园也因此定名为爨文化公园。

作为陆良西华寺老街巷,老建筑拆迁后形成的一片商业公共用地,对城市脉络的延续和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成为设计中的焦点。公园改造区别于以往公园由政府投资的一贯做法,采用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及维护于一体的操作模式,在兼顾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入商业开发,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政府、企业的双赢。

2.公园设计理念

设计以“生态、文化、商业”为三大主题,以爨文化广场为中心、延续同乐广场文化氛围,既要体现自然生态的融合,又要彰显陆良传统文化和特色。并与商贸产业带关联,展现现代商贸文化。

3.规划目标及原则

充分结合基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应用风景园林造景手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西华公园建成一个既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有优美的园林景观特色,构建县城植物景观的多样性,达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西华公园改造以文化、人本、商业的融合来解决陆良县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文化提升商业,以人本推动发展,以环境促进繁荣,从而实现陆良县城整体品质的提升。充分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以乡土植物为主题,突出地域植物景观特性,达到模拟自然,再现自然,塑造城市自然景观。

以植物景观为主,利用植物造景和空间围合,塑造出不同的游憩、观赏空间。在植物整体搭配上做到四季有景,构成动态季相景观。合理照顾植物立体空间结构,形成遮阴、观赏、休憩等多功能的空间。

4.公园结构

4.1在初步设计时,想从山、水、灯、林4个方面来考虑公园的布局问题,“林”将是布局的关键。

4.1.1山

公园建设基址是县城最高点,原有土壤状况良好,有利于多种习性的植物生存,1996年建园时,以混播草坪为主,经过10年的运作,草坪严重老化,站在这里看县城,县城显得非常死板,缺乏活力。

为了营造多样的空间效果和多种植物的生存环境,将对原地基进行地形塑造,陆良县西华公园是一个系统的、周期很长的建设过程。项目工期从2005年8月8日开工建设到2006年10月1日竣工,2009年10月1日养护完成正式验收。

公园内设计了一系列连绵起伏,高低不同的地形,为了尽量节省投资,公园的主山设计高度为4.5米,其余地形基本控制在1—2米之间,地形设计时,遵循外低内高的地形塑造原则,一方面考虑公园地形和城市的主要关系,另一方面也考虑了人在公园内部行走时观看商业步行街的感受,地形将公园围合成大小不同,性质各异的开敞、封闭、半封闭等空间,丰富多变的地形使城市空间变得活泼了许多。

4.1.2水体景观

经过仔细分析,模拟自然界里水起源于山中,蜿蜒辗转流淌而下的特点,采用溪流这种形式增加了水在公园内的穿行区域,使公园内可以看见水,亲近水,溪流和地形结合之后,形成了水溪、跌水、水面等多种水的形态,为了使各段景观特色更加明显,在设计中将溪流分为四段。

植物园中心广场是溪流的源头,喷泉从中心广场假山水池中喷出,沿着人工铺设的台阶式卵石河道,跌落出水花,自然中有规律,对称之中有变化,自西向东汇入文化广场喷池。

喷涌的泉水如珍珠般散落,一方面活跃了这一段的气氛,流水虽局限于沟槽之中,仍能表现水的动态美,人们可以走在公园6米宽的青石板道上欣赏水中喷泉。

4.1.3景灯运用

灯光设计时从总体规划布局上考虑,光线采取由强到弱的设计理念,整体布局上沿着主轴线自东向西由商业步行街至文化广场再到植物园,分别采用“黄色——白色——绿色”的设计手法,运用多光源灯、庭院式街灯、中杆组合灯、高杆悬挑灯及生态型的荷花灯、枫叶灯、圆形地灯等灯型,在兼顾夜晚照明的同时,创造了园林“暗中见明、明中见景”的夜间景观效果,与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体现了天、地、人和谐之美。

4.2特色植物应用

“林”是公园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树木梳理成有序的景观呢?

林之美,除了天然林的粗旷之美,还有群落之美以及树木的个体之美。将这些自然之美分层次、有秩序地表达出来,设计时我们选出100多种树木,这些树木大多为乡土树种滇朴、黄连木、银杏、桂花等,便于寻找苗源。但考虑到西华公园作为植物公园这一特殊的科普目的,也实验性地引进了少部分热带树种,在小环境之中引种试种。

4.2.1天然之美

分布在公园的西南部,集中展示原生态的林木之美,模拟树木在自然中的生长状态。这个部分林木面积最大,但是树种最少,强调大面积纯林的景观效果,可以遮挡县城冬春季盛行的西南风,也为公园中心广场的树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4.2.2群落之美

模仿陆良县西部山脉间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模式,通过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组合,展现植物的群落之美,主要集中在溪流的南北两侧。

4.2.3个体之美

植物的个体之美通过孤植或是同种树的树阵模式来表现,主要突出某一树种的个体形态,设计中主要采用在陆良长势较好的银杏、桂花、黄连木、滇朴、三角梅、老人葵、黄角榕等树种。个体之美主要分布在公园的西南部、中心广场、游乐场,营造疏林的景观效果。

整体看来,公园的树木呈现北密南疏、东疏西密的结构。亭、廊在林中,人在林间,借用地形和树木形成的围合,给市民以生活在林中城市的心理感受。

4.3局部设计

公园分为密林活动区、入口区、中心广场区、东南部的休息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等6个区,这里主要介绍入口区、中心广场区、东南部的休息区。

4.3.1入口区

公园的主入口位于西华路上,入口的绿地边设置了曲形道路,曲路上面有沿着曲线边沿的石护栏,入口处设有两个圆形花池,入大门后中心设置半扇形花坛,花坛的北部有用大理石铺装的陆良县地图,入口的银杏树站立在大门的东西两侧,入口的悬铃木排列在曲路的一侧,与扇形花坛内种植的大榕树形成对映。

4.3.2中心广场区

公园中心广场有4672㎡,也是水系的源头,广场中的长廊围合在东西、南北的中轴线旁,廊下设有长石凳,地面铺装采用不同颜色的卵石铺成方块形,人们可以在廊下休憩。同时中心广场还是市民早晚锻炼的好场所。

4.3.3东南部的休息区

公园内溪流的最末端在公园的东部汇聚成面积为1700㎡的集中水面,水面设计为日月同辉,并设置一处1200㎡小型舞台,背景墙为爨文化的石浮雕,其中还设置6800㎡的下沉式文化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音乐喷泉,可以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艺表演活动。广场上以竖向线条为主,树立着8根用石雕成的8米高龙柱,背景是较为纯净的树林,以及浮雕墙后栽植成孤形的加拿利海枣,南面的风叶灯和北面的13层高楼在形式上遥相呼应,创造出一种安静的公园氛围。横向的线条是此处的下沉式广场的曲线形台阶,圆润的线条延展向远方的高楼。在这里种植了很多的桂花、山茶、银杏、老人葵、幌伞枫、腊梅、含笑、蜘蛛兰等。花开时节,香气溢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赏、拍照留念。

5.植物规划景观特征

公园原基址上只有乔木、花灌木、果树、松柏类、竹子等植物,但种植模式单一,缺少立体层次,规划设计时尽量保存乔木以及果树、花灌木,减少移栽高大的乔木。同时通过适当改造地形,创造适应不同植物的生境条件。绿色规划是全园规划的主要基调,因此将生态与绿色的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全面贯彻于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

5.1种植设计理念

作为生态性的植物园区,通过巧妙利用各种植物,使园林景观逐渐由城市化向自然山林过渡,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原则,以爨文化广场背景墙为界定,将西华公园划分为以生态型为主的西区和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南部文化广场区两部分。

公园选择乔木时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片状配置成自然式混交林。自然式混交林根据植物搭配的不同分为乔木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

乔木混交林主要有: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在一些管理较为粗放的地段应用,并可以提供林下活动场地,供人们休闲娱乐森林浴,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观效果。

乔灌混交林是为增加城市植物群落观赏效果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景观特色的搭配模式,应用植物的色、香、姿、韵等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春秋景、夏秋景、四季景等不同季相变化的景观类型,意在体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种植规划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及植物自然群落的组合规律、结构特征,尽可能扩大林地的叶面积系数,运用植物造景的原则、手法,组成一个个即能发挥综合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又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

组建相对稳定的乔、灌、草、乔草、乔灌等多种复层混交种植结构,植物栽培群落是本次规划设计改造的重点,也是有效提高林木群落生态效益,形成完善生态环境网络的关键所在,同时为了体现不同的景观特色,又要允许不同群落单元存在一定微差,如局部突出花灌效果的地段则可加大花灌木的比例,公园西部接近老326国道过境线将乔灌木比例增植为6:4,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

5.2景区规划

5.2.1植物群落片区

为了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在陆良县西华公园植物园区规划设计时根据不同的植物群落分为:密林区、疏林花草地区、湿生植物区3类不同的植物景观区域。

密林区主要功能是体验野外生存感受,植物配置选用本地乡土树种中抗性强、易成活的耐瘠薄的品种,设计时尽量模拟山野氛围,突出山林色彩,充满野趣。

疏林花草地是提供人们进行森林浴、日光浴的场所,植物可侧重选用能产生特有的芬多精,如柏树、松树、毛叶丁香等品种,以便于人们祛病强身,并为鸟类提供食物,为市民游玩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湿生植物区沿着公园人工砌成的溪流两侧,进行各类植物的不同搭配,形成一道独特的水生植物景观带。植物配置时选用形态优美、花色艳丽的各种植物品种,以满足游人对湿地水生植物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类湿地植物招引蝴蝶,形成水草茂盛、蝴蝶翩翩的景象。

5.2.2公园西区生态景观功能分区

在西区生态景观植物群落分区构架下,根据不同的景观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功能作用,设计时对公园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道路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西边主入口区是西华公园植物园区与老326国道过境线的连接主要入口处,东西走向有22米宽大道,其中有10米宽景观隔离带,主要营造一片开阔的视野,形成一条直达爨文化广场的视线走廊,给人以震撼心灵、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配合公园中心广场的展开,两侧种植成列队的银杏、加拿利海枣,均采用大苗带冠移植,形成缓坡碧草、树影婆娑的优美景色。

10米宽的景观带作为整个公园项目中最大的人工溪流,其水体周边的处理主要考虑到溪流水面对景的需要,在人工砌体旁绿化带中形成一个水生植物—花灌木—红枫次递升高的植物景观带,水溪两侧四季有景,随着季相的变化,水面倒影出一个姹紫嫣红的“人间四月天。”

爨文化广场背景墙两侧作为公园轴线的收笔,是一个视线凝集的所在,规划时在轴线所在坡地处沿着等高线的下降,按照株高渐次下降,然后穿越6米宽圆弧道路,在圆弧曲线花坛内种植了棕榈科植物(加拿利海枣),让游人恍惚间犹如置身亚热带滨海城市。

在西华公园植物园区共有两个生态康体活动区,分别设在中心广场的南北两侧,北侧是老年活动中心,邻近周边居民区,活动项目主要结合县城老年人娱乐需要设置,设有最大的门球场、气排球馆、羽毛球馆,植物配置时根据不同的片区,设计不同的开花植物,如樱花、垂丝海棠、叶子花、玉兰、八角树、乐昌含笑、山茶、杜鹃、茶梅。为老人举行各种聚会活动提供有植物特色的场所。

南侧健身活动区,活动项目安置了各种体育运动器材,老少皆宜,此片区保留原有现状,规划时在原有场地上添置了方形树池,活动场地用青石板铺装,树池里栽植了四季开花的羊蹄甲(紫荆花),运动场旁配置各色花灌木及常绿树,打破原有设计时单调的呆板的景观,形成丰富变化的四季景观。

5.2.3公园东区娱乐景观分区

陆良西华公园东区整体规划以文化娱乐为主,建成一片以林下花卉种植为主的活动片区,设计爨文化广场植物景观时,尽量在花池里栽植大树和长势较好的苗木,广场南侧建置了绿地,大树周围种植了以宿根花卉为主的地被植物,展现大树的自然风致美。

与公园西区相比,东区的地理位置较低,各个分区都是以其功能进行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以不同的植物类型为主调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沿着公园的中轴线自西往东,爨文化广场与商业步行街之间有一条穿越县城的南北走向的护城河,河边栽植了垂柳、南天竹、杜鹃、麦冬,河堤被人工处理,安置了景石、景观灯和石护栏,形成县城中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6.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向来是建筑中的精品,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城市园林化的进程,园林建筑小品可以理解为园林营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环境中具有较高观赏性价值和艺术个性的小型景观,具有体量小巧、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

6.1公园入口大门

西华公园入口大门设计以现代建筑为主,设计时以出入方便并能增加风景美观为原则,是整个公园的主入口,在设计与配置植物、景观灯时保证入口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建筑与植物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在形式、风格、色彩上产生冲突和对立。

6.2公园内长廊

规划设计时在植物园区中心广场周边沿着公园南北东西轴线布置了长210米的长廊,整体轮廓线的塑造吸收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总体色彩协调,特色的青、白、灰3色为其基色调,长廊由28间组成,体态开敞,明朗通透,符合人们的视觉心理因素,建于中心广场旁,也是起到分隔景观、连络局部的作用,在园中即围合空间,又分隔空间,可供人们防雨淋、避日晒,形成休憩、赏景的位置。

6.3植物园中亭

在植物园中,在不同的景观区,布置了不同体量的亭子,造型独立而完整,台基随环境而异,亭顶为青瓦,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亭的布置十分灵活,在园内结合大树、山石,充分利用原地理基址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亭的装饰简洁质朴。亭由台基、亭柱、亭顶,内设青石登,设计为四角亭和六角亭,四面空透,玲珑轻巧,成为公园内环境绿地空间的构图中心。

7.结语

从区域生物物种保护的方面来看,西华公园植物园区将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公园建成后是目前云南省最大的一块完全由人工营造的绿地,被称为陆良县城一块“绿肺”。植物是景观元素中对生态环境贡献最大的元素,西华公园规划设计中,充分认识到这块绿地在改善区域环境生态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将植物景观放在首要位置,希望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尽快把园区建成一个植物种源库,进而为其它生物如鸟类、土壤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长远看来,这块绿地本身及其营造的内部环境对于生物物种的保护、乡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无疑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块大绿地会在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滞尘降噪、涵养水源、提高空气氧气和氧离子含量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高绿量以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种类的选择,能够达到为城市提供新鲜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负离子等作用,同时最少地消耗生态资源,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同时,这块绿地中,与县城其它绿地生态林相结合,它们在防风、防沙、增湿、降温、暴雨缓排、降雨截留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效应必将从植物森林公园向周边辐射。因此,从宏观上说,这一“绿肺”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以及保障陆良县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生态基础。

陆良县西华公园生态林的存在也为百姓提供了一处自然、野逸的休闲娱乐场地,西华公园植物园对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市民的健康状况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天平均入园人数超过35000人次,其中晨练的10000人次;中午购物休闲的8000人次;晚饭后运动、购物、休闲的超过17000人次。

从总体上来看,陆良县西华公园会持续改变陆良城市生态格局,提高陆良人的生活品质,持续影响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西华公园的建设,是建设者们献给陆良人民的一份最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陆良县志》﹒云南省陆良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城市规划》﹒编辑出版《云南城市规划》编辑部

[3]李树华﹒建造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J]﹒中国园林﹒2005.21(1):47—50

[4]计成﹒中国文献《园冶》﹒借景理论﹒1634

[5]余树勋﹒植物园林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杨永胜﹒金涛﹒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

[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

[8]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规划技术﹒[J]﹒中国园林﹒2003.(8):45—52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