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相梅杨守华段凤芹包军荣(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234-02
1护理评估
1.1术前评估
1.1.1健康史病人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营养状况、有无吸烟或饮酒史以及一般健康状况;是否有先天性椎间盘疾病;既往有无外伤史及慢性损伤史;有无疼痛及下肢感觉障碍史;是否做过腰部手术,有无其他伴随疾病。
1.1.2身体状况
(1)局部了解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椎间盘突出部位以及上下椎体骨质情况,了解疼痛的部位及性质,诱发及加重因素,缓解疼痛的措施及效果。了解下肢感觉、运动和反射情况,有无神经受压征象,评估时应两侧对比。估计病人对手术治疗的接受程度及耐受力,以便在手术前后提供针对性护理。
(2)全身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严重骨质疏松、精神状态如何,全身有无急、慢性感染,有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史及心肺功能状况。
1.1.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长时间的急、慢性腰腿痛和下肢感觉异常,功能活动受限,往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时可导致生活能力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目的和结果是否充分了解,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或对术后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否能坚持配合治疗。评估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度、支持力度、家庭对手术的经济承受能力。
1.2术后评估
1.2.1手术情况麻醉和手术方式;人工椎间盘假体的类型;术中出血、补液、输血情况;引流管的数量及位置;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2.2身体状况动态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引流情况、伤口情况及术后疼痛程度和性质,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假体位置,关节对合及稳定情况、关节活动度恢复程度,是否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有无并发症发生。
1.2.3心理和认知状况有无紧张,病人和家属对术后康复训练和早期活动是否配合,术后并发症预防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对康复锻炼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出院后继续康复锻炼和注意事项是否掌握。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开展的新手术,病人对该手术了解不多,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手术费用昂贵,同时又担心术后效果恢复不理想,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病人患病时间长,疼痛不适及生活自理能力受限而产生焦虑、恐惧的负性心理。应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积极的态度,耐心与病人及家属交谈,对症施护。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方法及优点;治疗过程如何配合;术后效果以及介绍术后注意事项,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给病人安全和信任感,解除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配合。以身心最佳状态接受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及术后完成严格的人工椎间盘康复治疗,此外,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这对病人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2.1.2饮食护理因急、慢性腰腿痛长期折磨着病人,使病人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下降。同时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往往使病人的营养状况处于低水平,不利于伤口愈合。应根据病人饮食习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乳类、蛋类、鱼和瘦肉、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常规使用心电监护,每30分钟记录一次。观察液体的量、性质,经常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正常情况下每天50~400ml,色淡红,若引流量>400ml,色鲜红,应及时处理。术后24~72小时引流量≤50ml可拔管。术后3~5天拍X线片,了解人工椎间盘置换情况。
2.2.2脊髓神经功能观察由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是在脊椎上,术中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因此要求严密观察。术后要定时进行唤醒试验,72小时内定期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
2.2.3胃肠道护理由于手术牵拉,腹部手术病人在术后12~24小时内肠蠕动消失,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一般术后48~72小时整个肠蠕动恢复正常,开始排气或排便,因此嘱病人待肛门排气后进食半流质,少食多餐。术后1周内禁饮牛奶及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导致或加重腹胀。
2.2.4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是感染和腹膜后血肿形成及脊髓神经受损;人工椎体发生迁移和向前移位;髂血管的损害及栓塞。因此,术后要动态观察病人体温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伤口局部状况(包括红、肿、热、痛等)。人工椎间盘滑脱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及早向病人宣教预防滑脱的重要性,告知具体注意事项,以加强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述华,邱贵星.关节置换外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00904.
[2]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4):3031.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