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堂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261300
“少教多学、寓教于学,让初中作文教学绽放异彩!”——笔者新近提出的写作教学方面的一个全新命题。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最近,一个市级作文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这样告诫我们——
“现在,在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领域,是已经到了沉疴宿疾、积重难返的境地;是已经到了非下猛药不可的境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立即行动起来,向这沉疴宿疾开战!……”
我们应该理解并支持这位专家!因为,他表述的内容是真实和中肯的!那么,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究竟存在着哪些“沉疴宿疾”呢?
首先,是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陈旧、落后,并使得相应的作文教学一直缺乏应有的趣味性、高效能性。同时,不少同学的写作思维仍处在封闭、僵化的状态,缺乏应有的灵性!
其次,是有些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具体行为仍有较大的随意性、敷衍性,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同时,各阶段的指导,也都呈现了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和客观实效性的特点。而同学们的作品也多缺失了一种生活化的写作习惯;缺失了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情感;缺失了应有的文学意蕴和个性化的色彩……
再次,是有些语文老师,只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漠视作文教学的现状,不思改革与创新。
这样,“少教多学,寓教于学”,几乎变成了“只‘学’不教!”
——究其实,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甚或是对作文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有意放纵!
这样看来,以上命题的提出实施,就显得极为有必要了!
二、准确理解“少教多学、寓教于学”内涵
笔者认为,该命题的内涵应该是——
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多讲解与同学们的写作能力相差甚远的大量空洞无物的写作理论和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而是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导学生把写作功夫用于动笔写作前的“自我准备”阶段。即用于——适当、适宜、有用的浅层写作理论的自我学习,足量的阅读综合层面的写作积累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体会真情、培育创作冲动的阶段。
以上所述的“准备阶段”,是为构建佳文而不可或缺的“写作因子”;是须靠同学们的“多学”才行的。
三、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寓教于学”
1.努力改变师生们的教与学的思维
当前,由于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多急功近利于应试作文的所谓高分数。从而导致了作文结构的僵硬化、雷同化现象,题材、内容的假大空现象,语言的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不惜害义的现象……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隐藏着的却是——
师生们作文教与学的观念的陈旧、落后乃至于错误,写作思维的僵化、呆板!
所以说,要想改变和杜绝以上现象。首先要努力改变师生们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而欲达此目标,就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就必须要进行新的课题研究,实施新的教学原则。
2.创新写作教学的教与学的具体方法
以往乃至现在的一些主流写作教学方法,注重的往往是老师的所谓“手把手”的教。老师讲得很多、很细、很深奥,俨然是一个大作家、大理论家。可是,这样就有用吗?
要知,“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这里的“写的成功”,这里的“好作文”也大都不是大作家“天才式”的“妙手偶得”,而是学生们在拥有生活化的写作习惯的基础上的一个“写作的必然”!因为,写作毕竟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外在力量无论是谁,他根本就无法直接帮助每个写作个体,都能很好地完成像写作这样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
但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全盘否定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的作用!而实际上,老师们是完全可以给予学生以恰当的引导、指导,帮助学生唤醒和构建内心所应有的“写作愿景”和“写作图式”的!
3.克服作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矫枉过正和有意放纵
在处理作文教学之“教”与“学”的关系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不能借口“少教多学和寓教于学”,而一点也不管学生,去做“羊倌”,去放纵自己的不思进取!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将是一种职业道德的缺失!
今天我们提倡的“少教”,不是不教;而是适量的教、精教和有选择的教,即——教的内容必须是适宜的、有用的!
综上所述,在写作教学领域,只要我们能认真领会“少教多学、寓教于学”的真实内涵,真正贯彻和高效实施这一原则。我们便有理由相信,——
中学作文教学这一美好的园地,必将绽放出璀璨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