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乡情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乡情教育

邓伦兵

邓伦兵

摘要: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去开发,积极去利用。这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语文教学中,我开始思索如何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情教育;内容;途径;效应;设想

教师如果能把语文教学和推行乡情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生们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构建起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新体系的话,那么能够很容易地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深深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热爱历史和艺术、热爱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健康成长。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乡情教育的内容

我们以板块的形式展开,主要的板块有弘扬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展示家乡的地理与风景、介绍家乡的风俗与人情、跟踪家乡的变革与发展。

1.弘扬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夺目、博大精深。散布在祖国大地每个角落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创造的宝贵财富之一,它包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鉴古知今的历史智慧、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这一板块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搜集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向学生们作比较完整的介绍。

在对家乡历史与文化名人、典故资源信息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对乡情国情有了更具体、丰富、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真诚之爱,许多人表示愿为家乡、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勇拼搏。

2.展示家乡的地理与风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突出“人与自然”的这一主题内容。我们在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联系乡情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使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正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板块中,我们主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相关地理知识、风景名胜、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

3.介绍家乡的风俗与人情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为性的统一”,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教师还应广泛汲取人类的文化,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其间,流淌的却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了解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播下了一颗精神的种子;又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从而加深对自己民族的了解与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介绍的内容相当广泛,

通过对各地风俗人情的了解,学生们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气息,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滋生出回归家乡,立足农村、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美妙情结。

4.跟踪家乡的变革与发展

家乡的每一次转折变化,每一次充满挑战的机遇,都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沧桑变化及社会的发展变革历史。跟踪掌握这些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乡情教育的途径

1.利用课前三分钟的课前讲演渗透乡情教育

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前三分钟关于乡情话题讲演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舞台,敦促他们勇于展现自我;同时在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学生们会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所以很多学生在讲演结束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请到我的家乡来,我将用真诚陪你共同领略它的风采。”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以讲演的方式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家乡有关的话题材料。

第二步,介绍之后,由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点评人提供补充相关信息。

第三步,由教师点评,重点是做写作指导:就立意、选材、编辑、辞章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课后请学生作相应的修改并上交修改稿。

第四步,当所有同学都做过介绍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部稿件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留作纪念。

这四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以讲台作舞台,积极向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大语文”教学都有突出的作用。

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乡情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只有当学生能对各种知识进行主体性的意义建构和内容整合,能将已获得的间接经验知识具体地应用于实践,学生才能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我们推行乡情教育的过程,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空间拓展到课外的过程,让学生们通过搜索、整理资料并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乡土资源、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的目的。具体如下作法:

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出所要搜集信息的提纲。

第二步,通过访谈父母、上网搜寻、电话求助、假期采风(摄影和访问)等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和同学互相交流,进行材料的初步筛选,经过文字疏通,整理出基础文稿。

第四步,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班级主题摄影展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教师和同学做汇报性介绍。

第五步,进行总结,写出心得,在“我爱我家”班级展览版展示。

三、乡情教育的效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推行乡情教育的实践表明,此举正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推行乡情教育,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获得更大发展,还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一个学年坚持下来,一些学生原有的负面心理特征逐渐消退,非智力因素开始发挥积极、正面的效应。

我们认为取得积极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情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心灵归属感,激发了他们爱家、爱乡、爱国之情。学生在为家乡秀美的自然景观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在家乡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游历,他们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和濡化;同时,他们也会感悟到家乡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从而激起他们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目的,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成绩也随之产生显著变化,可谓渐入佳境。正因为如此,学生们每一次乡情介绍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四、乡情教育的几点设想

1.渗透所在地的乡土文化教育,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综合性活动,逐步了解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风景名胜建设、人文风俗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2.创办“家乡报”

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家乡报”,介绍大家庭的历史与传承、发展现状,这可以使亲人更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使亲情进一步升华。

总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还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作者单位:贵州省开阳县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5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