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地理课开设得丰富多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如何把地理课开设得丰富多彩

杨少林

杨少林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课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侧重于“空间结构”。因此,地理课应该以鲜活多样的手段呈现于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法多样性

兴趣是成功之母,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直观而形象、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地理图片、模型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课堂内做到师生一体化,方法多样化、过程节奏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上下手,来提高地理论教学的水平。

一、明确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方式。当然,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应该是与所在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与保护、地方小气候、城市工业及交通布局等与群众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

从研究的过程来讲,中学生的地理研究也未必严格具备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一般来讲大多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学生通过课题确定、方案设计、问卷调查、访问与查阅资料、取样化验及实验、互联网查询、统计分析、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现和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既因为其偏重于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而不同于偏重自然地理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也因为其研究的视角偏重于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调查。譬如:“城区电影业的发展与展望”与“城区电影院合理性布局的探讨”两个课题的主题完全不同,后者比较符合地理意义的研究范畴。

近年来,问题情景的设置被广泛地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甚至被作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设置地理问题情景和一般的提问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不等同于设计地理习题。地理问题情景是指学生与所设置之地理问题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首先是当学生解决要求发现(揭示或掌握)新的、学生前所未知的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的地理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地理问题情景设置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二、激发高中生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言

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都可以作为兴趣和好奇心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述《地形与气候》时,可这样引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的MTV,展示雪域高原的迷人风光,使同学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教师导语:“这悠扬激越的旋律,这深情豪迈的呼唤,昭示着雪域高原的巍峨神奇,牵动着亿万人民为之向往的衷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这样的导课,使学生情绪饱满的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2教学过程严谨流畅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

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流畅,学生印象深刻,掌握知识扎实牢固。

三、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地理问题情景

1、利用某些地理现象的特殊性,设置地理问题情景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地理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可以利用这一特殊与一般的矛盾,设置地理问题情景。这样,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但是,为什么“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这是课文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教师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发现影响气温分布的几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问题情景(1).通过地理教具演示,设置地理问题情景

例如: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最常用工具,但地图是地表景象的真实反映吗?学生可能会说:那当然。教师为了说明平面地图会产生变形这一地理事实,可先出示两幅采用不同制图方法(一为等角投影、另一为等积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上格陵兰岛的形状和面积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矛盾事实促使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格陵兰岛的形状和面积如何才能在地图上得到较真实的反映?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格陵兰岛,学生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平面地图上的地理事物产生了形状上或面积上的变形。而这一新知识完全是学生通过所设置之问题情景自我获得的。

(2).通过地理实验演示,设置地理问题情景

例如:我们进一步探讨平面地图为什么会产生变形时。教师可以把一废旧的地球仪的表皮按经线方向一块块剥下,让学生试着将其拼成一幅完整的平面地图,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而且这一实验还使学生隐晦的感觉到平面地图之所以产生变形是因为球面具有不可展性。那我们所常见的平面地图为什么又都是完整的呢?这又引起了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探索。

总之,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现和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地理教学开辟一条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