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中心小学333300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得到的数学知识,会理解和掌握得更牢固,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体验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体验方式,等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符号、图形、文字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一、提供“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
比如“一件上衣84元,是一条裤子价钱的3倍,一条裤子多少钱?”结果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错解为:“84×3=252(元)”我未动声色,请学生再练一题:“爸爸今年40岁,是儿子年龄的4倍,儿子今年几岁?”并让做错上题的三位学生上前板演,果见其中两位胸有成竹地解成:“40×4=160(岁)”。他们刚转身,下面就发出阵阵质疑声:“40岁的爸爸怎会有160岁的儿子?”“儿子怎会比爸爸大120岁?”……这正是我所要的,于是我及时抓住数量关系与学生进行讨论:①谁和谁在比?②谁大(多)谁小(少)?③把哪个量看作“1倍”,哪个量看作“几倍”?清楚这几点后,再让学生对照错解细心感悟,作出更正。这样对待学困生中出现的错误,其作用在于训练他们分析、思维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变得“聪明”起来。
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折成正方形,再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转动风车时,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提供“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巩固和应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的平均年龄,附近菜市场某一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在互相协作中展开活动,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活”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完统计图后,让学生把家中一年的用水、用电情况制成统计图,并算算家中一年的用电、用水的经济开支情况。设计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中一年的水电费用,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用水的好习惯。设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诱发了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老师让学生在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cm)上画周长是20c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写表格。经过交流,板书:
长/cm宽/cm周长/cm面积/cm2
91209
822016
732021
642024
552025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边观察边和同桌商量)生1:长越来越小。
师:对,这个很容易看出来。生2:宽越来越大。生3:宽越来越大,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这么说,长还越来越小呢。所以说,“面积越来越大”不是单跟长或宽联系,对不对?生4:长加宽总是等于10。
师:知道为什么“长加宽总是等于10”吗?(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师:刚才老师要求画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生:(齐)20。
师:长加宽的和应该是周长的多少?生:(齐)一半。
师:长加宽总是10,所以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经过刚才的讨论,你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5:长和宽越来越接近,面积就越来越大。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只是还要加个条件,就是“长与宽的和固定的时候”,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就变成什么图形了?
生:(齐)正方形。
师: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生:(齐)正方形的面积大。
这样的师生对话体现了数学新课标倡导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