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利芜湖市鸠江区五显中心小学241000
摘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将素质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注重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展、张扬个性,燃烧起创新的火花。
1、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做到亲切、温和,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充分尊重学生。我在教学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不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3、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进行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老师不当裁判,不轻易地下结论,不做具体分析,只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或只发表一家之言,而应更多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只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
三、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要求。要对学生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才能见效。学校不是工厂,教学不可能如加试零件那样格式好化,而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最有活力,最有美感,最有兴趣的语文学习完全僵化,使受教育者深受其害。语文学科作为一个最具有个性化的学科,每一篇课文作为感情智慧的凝结,在每一个读者头脑中都会留下不同的印象,每一个读者会有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产生兴趣,为他们创设富有想象力驰骋的天宇,创造力萌发的摇篮。
四、在课内要鼓励学生质疑
进行讨论,利用三分钟的小演讲、十分钟小辩论等活动,这样往往能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起他们创造的活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经常性的十分钟的小辩论活动。每次指定一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确定主持人、辩题、正反方辩手,笔者只在辩论后略作评说。辩题大多涉及学生生活中的敏感话题。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同学们在唇枪舌剑中思维异常活跃,思维灵感得到了激发。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学生借助这个活动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见,语文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舞台上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1.读课外书与读报。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写手抄报;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还采取了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
2.看电视与看电影。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还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我多次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片,之后针对所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讨论。我发现这样确实能够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培养起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小学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小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
总之,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的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语文素质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