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拓创新聚集国家中心城市新动能杨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坚持开拓创新聚集国家中心城市新动能杨静

杨静

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党校

摘要:郑州建设成为中心城市,不仅把河南尤其是郑州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物流辐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可以带动河南广大区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我们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姿态,高效务实的作为,绕建设中西部对外开放门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优势,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关键词:开拓创新;聚集;中心城市;新动能

一、开拓创新下的郑州

(一)经济实力仍然不强

虽然郑州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崛起,但是经济实力不强仍然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国家已经明确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8个城市中,郑州最明显的不足是经济实力偏弱。虽然郑州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崛起,但是经济实力不强仍然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新兴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在新兴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方面,合晶单晶硅、富士康、华为、中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进,加快传感器芯片、液晶面板、超级电容、可见光通讯、北斗系统应用等重大项目郑州还处在跟踪落地实施的阶段,而此时的武汉市和成都市已经分别在广电相关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技术方面形成了年产值规模达万亿的产业集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形成新兴的规模产业集群。

(三)科技创新及人才紧缺

河南目前是个创新大省,但并不是创新强省。虽然河南目前创新人力资源、企业创新总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都在全国排名靠前,但创新转化能力比较弱。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不足10%,不仅低于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不过,郑州在补科技短板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一大拨国家科技中心落户郑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已经运营了一年多时间,对于开展专利信息分析、专利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都将有促进作用。

(四)高等教育资源匮乏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教育大省,上亿人的庞大基数使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基础。人口基数是城市成为中心城市的前提但是在国内一流学府面前,就少之又少。河南高等教育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高校数量虽然众多但却缺少真正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虽然河南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学的规模、水平、活力等都在不断提升,但存在着一些长期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综合实力相对弱,整体发展水平偏低,高等教育供给与人民教育需求之间差距较大。河南的学子若想就读一流高等学府,必须经过非常激烈的考试竞争才能获得去知名学府读书的机会。因此,发展和引进合作高等学府,是我国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的宏观趋势,也是对我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强烈需求的回应,同时也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

二、不断坚持开拓创新,凝聚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新动能

(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加快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组建基地航空公司,增开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班班次。密切与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协调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物流体系全覆盖。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以郑州通航试验区为基地,以郑州航展为品牌,构建以上街机场为平台的通航机场群网,加快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尽快启动国际陆港二期建设。加快中欧班列覆盖北欧线和南欧线的核心枢纽建设,实现班列线路持续延伸和拓展,逐步将班列物流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优势。着力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提升,推动郑州新郑综保区转型升级,。加快整合出口加工区和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推进经开综保区验收运营。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线上“单一窗口”综合信息服务、线下综合园区、人才企业孵化“三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互联网+商贸流通现代化示范区。

(二)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加强口岸经济研究,强力推动口岸经济发展。加快汽车、肉类、澳洲活牛、粮食等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水果、冰鲜水产品和食用水生动物等口岸年内实现规模化运营,争取药品、植物种苗等口岸申建获批。完善“一站式”大通关服务体系,打造“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等跨区域关检合作,推动海关“一带一路”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全国通关一体化。

(三)持续开展精准招商

围绕主导产业定位,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借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豫港经贸合作等重大活动,谋划招商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全面落实“五职”招商责任制,确保73个“五职”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加快优化开放环境,在法定范围内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产能、装备制造合作、承包工程等,实施跨境并购,参与国际竞标。围绕城市国际化,有序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以“一区四园”为载体和龙头,谋划建设“中原科创谷”,力争示范区内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突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我市智能终端、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械制造、超硬材料、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信息安全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船重工713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7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支撑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企业组建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河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中科院软件所郑州分所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制造郑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郑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项目签约并启动建设。认真谋划中科院电工所、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等中科院系统院所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来郑设立分支机构,力争新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3个。发挥创新创业综合体示范带动作用,在政府主导的20个综合体中建立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部门、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力争全年新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200名、领军型创业团队20个,汇聚“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顶尖人才20名,认定一批行业技术领域院士工作站。加强与科技部对接,筹划建立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大力实施本地优秀人才素质提升、全民技能振兴、海外人才聚焦三大工程,加快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六)不断引进和建设一流学府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是给我们河南的学子读书的福利。今年7月,河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代表团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商讨在郑州联合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关事宜,让河南娃可在家门口享受到“常青藤”教育。未来应该会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府到郑州开设分校或是与河南学校进行共建,郑州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同时,9月,郑州大学作为河南仅有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此次进入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家序列中,其所承载的东西也较之前更多,不管是对河南高校建设,还是对中原崛起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郑州大学入选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