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学长春130018
摘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愈演愈烈,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其中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防灾公园规划与防灾体系建设仍存在极大不足。本文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长春市城市防灾公园体系的应用方向及防灾公园的具体设计方法与配置要求。总结相关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针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防灾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防灾避险;居民意识;管理系统;长春市
1.引言
诗经中曾描绘地震的可怕:“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占全球7级以上地震约1/3,我国有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1]。虽然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与高精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由于近年来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应对灾害与风险,为市民创造安全的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内可供市民活动的大型室外活动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空间载体的功能。防灾公园是指以地震为起因,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规划建设的避震疏散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园。应当指出的是,防灾公园虽然是以防止地震灾害为主要目的,但也具有防止其他城市灾害的能力[2]。在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避险和候援的重要场所[3]。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分析长春市防灾规划的缺失与不足,总结并归纳出基于中国国情发展、适应性强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借鉴。
2.南湖公园防灾建设现状分析
2.1场地整体及周边调研分析
2.1.1场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
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约238.6公顷,大约能容纳10万人避难。按照防灾避难规范确定500米服务半径,除去服务区域内利用自身场地组织疏散的学校得到的服务区域主要为南湖大路、工农大路及延安大路沿线的住宅。南湖周边居住用地十分密集,人口数量较多,居住区总人数可达南湖最大容量的30%,南湖作为中心避难场地还承担着后期接收低级避难场地受灾群众的责任,因此灾难发生时对南湖防灾功能的需求很高。
2.1.2场所周边城市道路现状调查
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中规定的应急交通保障措施与南湖周边道路对比可以发现南湖公园被三条长春市内较为主要的干路环绕,并连接着大量如人民大街等主要道路,道路系统较为完善,物资输送、医疗团队等支援畅通无阻。
表1应急道路级别及出入口数量
2.1.3南湖公园周边配套设施现状分析
南湖公园周边商店有73个,其中新生活欧亚超市为大型超市。可在紧急救灾期为灾民提供食物、水等物资。医疗机构有4个,其中大型医院3所(吉林省中医药第一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解放军第461医院,长春军大医院)。固定避难场所应根据避难人员应急医疗卫生救护需求设置应急医疗卫生所,避难单元应设置医疗卫生室或医务点。问卷中居民对医护的需求占比重最高,为42%,居民希望其第一时间到达避难现场。派出所及警卫室有8个,灾时警员可以参与到公众引导及疏散中,在震时救灾现场进行有效的引导。其中公安局朝阳区分局警务中心距离公园最近,且毗邻4号主入口,配置合理。无消防站点,距南湖公园最近消防站点为长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朝阳区消防大队,此站点距离最近的公园消防出入口约1500米。问卷中消防需求占29%,比重较高。
2.2南湖公园场地内部调研分析
2.2.1场所空间利用规划分析
南湖公园总面积为238.6公顷,其中水面92公顷,占到了公园总面积的39%,绿地134.6公顷,占总面积约50%,大部分为树木、花卉,空敞区域及道路面积仅占公园面积的10%,约为22公顷。
“平灾结合”角度的园内空间分析,办公区位于公园东北和西南角且并非公园管理人员所在地,灾时可作为应急指挥部。娱乐区大多为儿童游乐项目,其中一部分为骑马场,但利用率较低,且无正规管理人员。林地树木间距大致3-5米一棵,用途多为休憩与散步。灾时可作应急篷宿区,安置避难民众,林区中分布有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广场活动区铜雀三角广场和长春解放纪念碑广场,平日为观赏、游玩、纪念场所。有较为宽敞的空地,且靠近公园入口,灾时可作为应急疏散场地、救护救援区和物资分发场所。
总体来说,南湖公园主次道路可达性较好,车辆通行条件良好,支路延伸至绿地内部,直达棚宿区,物资可直接送达各区。步行道贯穿大部分面积,各区域理论上通行方便。
图2南湖园区内分级道路现状分布图
2.2.3防灾避难标识及相关设施现状
防灾避难标识很重要,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产生慌乱情绪,如果在防灾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内没有明确的指示标牌,人们会失去方向感,造成混乱的场面从而影响应急救援的效率,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更大的损失与影响。
在南湖公园中,最为显著的标识是在四个比较主要的公园入口处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牌,还有“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的指示牌,这个指示牌上面标注了场地内所有应急避难设施的位置。
2.2.4园内景观现状分析
1)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周围居民与公园内游客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公园内具有避难功能,有部分人注意到入口的指示牌,但不知道也不太了解避难场所所承载的内容和具备的设施条件。南湖公园做为长春市市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在导视引导方面缺失,会在引导灾民进入园区内避险中引起混乱导致二次伤害。也会在进入园内后因导视不明确而不知去向何处避难。
2)抗震减灾功能性植物配置现状
公园公园内植被茂密,从建成后至今,公园的景观形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的景观植被搭配较好层次丰富,品种齐全。但公园最初的设计规划并没有按照抗震减灾公园的性质考虑,在防灾植物搭配上存在不足。在具备搭建帐篷的区域内出现大量易燃的针叶类植被,这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些安全因素都影响了场地的避难功能发挥,给避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
3)防火隔离带现状
林区中的防火隔离带与当中作为应急篷宿区的区域并无明显的分别,树种与树间距均与林区相同,在防护林密度不正确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发生火灾。林区内部的防护隔离带与林区本身均为管理严重缺乏空间,如若发生灾害,因管理不足而耽误的时间财产将远超想象。
4)道路铺装现状分析
一级园路为水泥铺路,有管理人员清扫;二级园路为砖石铺路;三级园路为石板路和自然泥土暴露的小路。其中二、三级部分园路有装饰转铺成的道路景观。道路边线两旁并无单独照明设备,全部道路仅靠路灯照明,一、二级园路较为清楚,三级园路可能因道路维护不到位和照明设备缺乏而发生危险。急需调整铺装材料。
3.问题总结
3.1场地整体及周边
3.1.1场地辐射范围不够全面
通过南湖服务半径内民众逃生路线可以发现,南湖公园拥有大量出入口,可辐射至周围大面积居民区,然而缺少西南方向的覆盖,南湖广场西南方向的群众进入南湖较为困难。
图3民众实际疏散路线示意图
3.1.2场地周边住区内部道路混乱
与主次干道的完善相反,住宅区内部道路十分混乱,原本宽度有限的小区内部道路更是被画上了车位,违停现象进一步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更有违停者直接将道路堵死,道路根本无法承载避难民众通行。
3.1.3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
辐射范围内,医疗机构均集中于工农大路一侧,并无消防站点,体现其周边配套设施分布不合理性,有一处加油站与公园毗邻,而南湖公园植被繁茂,灾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3.2南湖公园场地内部
3.2.1园内空间划分较为混乱
办公区无应急指挥区。娱乐区管理修整不到位,且临近公园一级园路,灾时极易造成危险。林地供电设施维护不到位,且分布极不均匀,与公园所给出的地图出现较大偏差。广场活动区缺少应急停车坪。
3.2.2园内绿地里利用状况较为混乱
(1)整体杂乱,造成视线上的迷惑性:绿地大部分为景观种植区,但整体较杂乱,不具有其本身的景观意义,还带来了视线上的迷惑性,部分景观小品,会遮挡一部分的视线,如若发生灾难,将很难找到适宜的避难空间。
(2)方向感缺失:《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中,篷宿区应选用被乔灌树丛围合的平坦草坪,使疏散高效及时。但在实地考察中,园内不具备较开阔的草坪,而将大量的林地充作应急篷宿区。在大片的树林中,很容易使人丧失方向感。
(3)娱乐设施老旧,危险隐患多,无人管理:公园绿地的沿湖区域,配置了游乐设施。调研发现:园内娱乐设施大多建成时间长,无工作人员管理,极易发生整体倒塌或零部件松动掉落的危险。且设施紧靠一级园路,若发生灾难,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
(4)管理与宿住区分离:公园内的控制中心与林地中的应急篷宿区分开布置,在灾难发生时,指挥人员无法及时了解避难人员的情况,不能对需要帮助的群众和受伤人员给予及时救助。
3.2.3园内道路系统不够完善
没有突出园路,反而突出景观区,避难图成导览图。入口指示不明确,没有标注看图人所在地点,给避难民众带来困扰。内部没有任何路线指示,避难民众进入公园就“迷路”。简单堆叠,位置不明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耗费了较长时间才找到。
3.2.4防灾避难标识系统及相关设施不健全
公园内部缺少方向指示标识,除两个公园入口处的指示牌外,在园内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指示方向的标识。仅有的标识--“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上标注的防灾设施位置不清晰,无法起到快速导向防灾设施的作用。且南湖公园内部的避难设施不完善,应急卫生间的布置分散,而其服务范围无法辐射附近的居住空间。公园内部游乐设施易在灾难发生后可能会发生损坏而导致对避难人群产生安全隐患。所以仅从满足应急避难场地的要求来看,南湖公园并未在功能和需求上进行合理布局,且在防灾运营管理中也未形成可行体系。
4、优化建议
4.1场地整体及周边
(1)针对长春市防灾公园总量达标,但分布不均匀。根据地域、人口合理增建避险绿地,使发生灾难时,民众能迅速到达最近的避难场所。
(2))针对周边设施(医院、超市、消防、公安机关)与防灾公园结合率低,布局不均匀这一问题。应着重考虑功能、布局等综合防灾区域的构建。
4.2场地内部
(1)针对出入口分布均匀,但南湖广场附近缺少可供车辆通行的主要出入口,运送物资等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建议增建可供运送物资和消防车辆通行的大型出入口,并与园内相关设施道路结合。
(2)针对公园步行通道入口设置工字形栏杆,不利于大量人群快速通过,无法作为避难时的疏散通道。建议增加公园入口及边界的开敞程度,将工字形栏杆改为通过人员管理的模式,保证灾时人群能快速涌入。
(3)针对道路标识不明确,园内流线型道路较多,延长了到达避难区域的时间。建议增加公园入口及边界的开敞程度,将工字形栏杆改为通过人员管理的模式,保证灾时人群能快速涌入规范园内道路建设,一级园路直接连通公园近端城市路网,保证高度的畅通性;二级园路连接主要节点与一级园路,亦可直接连接城市道路;三级园路贯穿于园区内,形成园区道路系统。
(4)针对道路标识不明确,园内流线型道路较多,延长了到达避难区域的时间。建议规范园内道路建设,一级园路直接连通公园近端城市路网,保证高度的畅通性;二级园路连接主要节点与一级园路,亦可直接连接城市道路;三级园路贯穿于园区内,形成园区道路系统。
(5)针对园内绿地面积充足,但利用率极低;大片的林地空间充作应急棚宿区,但并不符合规范要求标准;破损度高、利用率低的娱乐设施,反而给民众避难带来危险性这几方面问题。建议减少利用率低的娱乐与景观设施,确保园内人均避险面积,用作应急棚宿区的区域应按照规范与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尽量不要选用视线迷惑度高的林区,保证指挥中心与避难空间的紧密联系,以便随时了解情况。
(6)针对园内外方向指示性标识极度缺少,且不明确;防灾设施标识不易发现,且无设施简介及设施使用说明;防灾设施极其不完善;防灾设施极其不完善;设施管理不完善,日常维护极度缺乏这几方面问题。建议增加标识数量与规范程度,使其指向性明确、辨识度高。加强防灾设施布局与建设,保证相关防灾设施的日常维护。
(8)针对防火隔离带与林中应急棚宿区无明显分别,树种与树距基本相同,容易发生因飞火而引起的火灾。建议规范防火隔离带宽度、行数、间距等排列方式;采用适宜的栽植模式;选择防火性能好及辐射热遮蔽率高的树种。
5、结论
经过短时间内的研究,初步得出上述结论,深刻感受到防灾公园对于城市避难空间的重要性。“平日为公园,灾时好避难。”灾难无情,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不会带来巨大的伤痛。城市公园系统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4]。虽然目前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系统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也就是不够完善也不够健全的阶段,这种调和平时与非常时期的课题正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试图解决的关键问所在[5]。倡导民众应不断了解学习防灾避险知识,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为城市防灾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河北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译)防灾技术手册.公园绿地防灾技术共同研究会
[2](日)松原浩二.阪神、淡路大震灾复兴十年的总括验证及提言报告[J].公园绿地,200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S].1997
[4]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闭[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
[5]济南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规划设计研究—以济南泉城公园为例.山东建筑大学,张睿,2014(6)
※本文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关注城市安全——长春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调研与布局优化创新设计(20181019106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