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吴莹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田畈街镇中心学校,333105)

摘要:《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我认为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现代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朱自清先生则直接指出,通过读“把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以说“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一、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

新的基础教育观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为了让语文老师充分地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们要积极的自我学习、参加相关语文研讨活动。首先,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深刻地领会《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我们语文教师学们要多听听关于朗读教学的讲座,使大家消除了惧怕朗读教学的心理。当教师对朗读有了新认识后,对于突破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立足课堂中的指导和训练。

1、在课堂中指导、训练、提升。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足以说明“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有声有色地读起来呢?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保证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情、体会。教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提高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老师的范读、领读和朗读技巧的传授等,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我们还注意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家乡的小石桥》一文,介绍了以小石桥为主体的家乡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特点是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是指导朗读的好教材。如:“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弯弯的腰、宽宽的背,可好看了。”此句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石桥独特的形状,使人一读一想,就会产生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一句时,引导学生先轻轻的读一读,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小石桥可爱的样子,然后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把它当做人来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怎么理解的?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的用柔和的、抒情的语调读出了小桥样子的美。这样就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积极举行研讨活动。

只实践不研讨就不是研究。为此我们围绕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为主题,立足校本教研,多年来的积极探索,通过“以发展教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的理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课连环”的校本教研模式:见面课找定位,提高课多磨练,竞赛课突潜质,研讨课共提高,示范课敢超越。有效的活动体系,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一些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感情朗读,深切感受。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最后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文章感情浓郁,教师应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读进去”,做到以情激情,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读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句时,先指名朗读,一位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语调高昂。显然他没有把握住感情的基调,没有真正“读进去”。于是,我适时范读了这一句。读到“光明和快乐”时,语调低沉悲切,读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时,声音颤抖,流下了眼泪,读到最后两个字,几乎读不下去了。读罢,教室里一片静寂,只听见一阵阵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此刻,还需要解释“光明和快乐”吗?还需要点明“小女孩已悲惨地死去了”吗?这样一来,学生已通过读将作品中的“情”抒发出来,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出来。

总之,朗读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须长期扎实地训练,在教室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就会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滋味,读出神韵。并再读中整体感知,再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达到了这种境界,将会终身受用不尽。

参考文献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页。

[3]佚名: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