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永(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眼科211101)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3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体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炎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明确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全部患者主要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结论角膜内皮炎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诊断后,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内皮炎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角膜内皮炎临床症状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99-02
角膜内皮炎属于角膜内皮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该病常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导致严重视力损害,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内皮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自1982年Khodadoust首次报告2例原因不明的角膜内皮炎以来[1]国内外学者均有大量病例报告。该病主要临床特点为患眼睫状充血,视力下降,角膜内皮局限性或弥散行水肿、浑浊,角膜基质、上皮水肿,后弹力层粗大皱褶,角膜后沉着物(KP),常可伴有虹膜睫状体炎。随着对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大量角膜内皮炎的患者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及及时的治疗。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07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13只眼),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符合角膜内皮炎诊断患者13例(13只眼),男10例,女3例,年龄43—69岁,平均56岁,均为单眼。发病至确诊时间2-15d。视力显著下降,睫状充血,角膜基质水肿呈弥漫性后弹力层皱褶.内皮粗糙,KP弥散于整个角膜内皮,房水混浊,诊断为弥漫型角膜内皮炎;自角膜周边部开始有线状羊脂状KP,呈线状向角膜中央区扩散者2例,诊断为线状型角膜内皮炎。裂隙灯下见角膜中央存在境界清晰的基质水肿灶,KP仅分布于水肿基质所对应的内皮上,诊断为中央型角膜炎。在上述患者中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者3例。
二、临床表现
角膜上皮粗糙、水泡样变,基质及内皮层水肿、混浊,后弹力层粗大皱褶,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pkecipitates,KP)斑片状或羊脂状,睫状充血,眼压稍高,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发病前有劳累、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2例,余无明显诱因。入院体检:视力0.05—0.1者5只眼;0.12—0.3者6只眼;0.4~0.6者2只眼;所有病例均有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泡样变或粗糙,基质层水肿,内弹力层皱褶,内皮浑浊,密布细点状KP,大多灰白色,少量带有色素。仅6例房水闪辉阳性,无渗出及积脓。瞳孔2.5—3.5mm,对光反射正常,一例虹膜后粘连。8例眼压升高在29—35mmHg,其余眼压均<21mmHg。
三、治疗方法
急性期局部予更昔洛韦眼液,干扰素滴眼液点眼,白天4h1次,涂更昔洛韦眼膏,每天4次,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3次;据角膜上皮情况应用氟米龙眼液点眼,每日3次,逐渐减量,约2月停药。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5d后改为强的松口服,逐渐停药;同时口服阿昔洛韦200mg,每日2次,维生素C片200mg,每日3次,玉屏风胶囊两粒,每日3次,至炎症控制。眼压升高者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连续3—5d,眼压均恢复正常。停药后未见眼压再度升高。
结果
13例首次治疗15—30d均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角膜内皮透明,KP阴性,视力达到或接近发病前水平,眼压正常。但有1例停药后半年复发,再次用药症状仍可缓解,但水肿消退缓慢。
讨论
角膜内皮炎属于以角膜内皮损害为主的急性非化脓炎症,以角膜内皮浑浊、后弹力层皱褶、深基层水肿及角膜后沉着物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眼压升高和虹膜睫状体炎。角膜内皮炎自1982年由Khodadoust等首次报道以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发病期间角膜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细胞密度下降及形态发生异常。本病经过多年研究,相关文献报告逐渐增多,对该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该病发病无年龄差异性,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对象,常为单眼发病。部分患者可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史,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归纳有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和遗传倾向三种学说同,国内外学者目前多倾向于与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simplexvirustypeI)。目前临床所见对该病有不同的命名和分类,目前仍未统一。1994年孙秉基[2]角膜内皮炎分类法将其分为弥漫型、中央型、周边型三大类。(1)弥漫型:患者眼痛、畏光流泪,视力显著下降,睫状充血,角膜基质水肿呈弥漫性后弹力层皱褶,内皮粗糙,KP弥散于整个角膜内皮,房水混浊。(2)中央型:患者畏光、流泪、视力下降,裂隙灯下见角膜中央存在境界清晰的基质水肿灶,KP仅分布于水肿基质所对应的内皮上。(3)周边型:患者眼痛畏光流泪,视力轻度下降,裂隙灯下见角膜周边部有扇型深基质水肿区,其后有散在KP。Sundmacher[3]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病毒性、自身免疫性及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关的角膜内皮炎三类。大桥裕一[4]则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周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虹膜睫状体炎型四类。目前大部分学者倾向认为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大量文献报道已揭示从患者房水和小梁组织中检测出HSV[5],因此推测本病的发病机制是潜伏在在三叉神经节的病毒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劳累,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酵、免疫抑制剂等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三叉神经逆行至靶组织,引起单纯疤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6]。病毒也可到达角膜,小梁网及睫状体,从而引起角膜上皮炎、角膜基质炎、角膜内皮炎、小梁网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大量病例在应用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后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间接印证该病与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有关。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仍缺乏特异的检测方法,主要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眼部体征进行诊断。其主要特点为:单侧性、中年多见,可有“上感”、劳累等病史;视力显著下降伴轻度的刺激症状;睫状充血为主,角膜可见弥漫性或扇形或中央深基质水肿,病灶区角膜后散在KP,KP大部分呈灰自色,可见线样、色素样、有的呈羊脂状;角膜上皮可有小泡样病变。房水混浊,有的可见虹膜后粘连,可有眼压升高、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病史以及手术史。该病常与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一睫状体炎综合征相混淆,临床报道了一些误诊病例[7],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检查。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继续教育是必要的。我院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更昔洛韦,作用机理是:更昔洛韦首先磷酯化三磷酸盐,在感染的细胞内,三磷酸盐的水平比非感染细胞中的水平高100倍,在感染的细胞内持续数天。大量病例证实,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感染有效,能阻止病毒对角膜的侵害。角膜内皮炎与免疫反应有关,治疗宜用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病毒药物,单纯激素治疗只会缓解症状。并且激素首予剂量要大,减量要缓慢,防止反跳现象。本组一例病例因激素减量过快导致复发。复发的原因有三:一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抵抗力低下;二是恢复期用药不规范;三是可能与病毒本身的毒力有关。同时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维持免疫功能,促进病变的恢复。现己广泛用于治疗某些全身病毒感染,无毒副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证实,玉屏风散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抗感染能力,对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中药治疗有着西药无可比拟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可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不良反应,降低其复发率。局部应用干扰素可抑制HSV复制,因此对本病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对于眼压升高的患者,予对症治疗:全身应用20%甘露醇效果明显。
总之笔者的体会是病毒角膜内皮炎是临床较棘手的疾病,在充分抗病毒的前提下辅以搪皮质激素,且逐渐减量,同时局部运用干扰素眼液、口服玉屏风散胶囊及维生素C治疗,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是一种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KhodadoustAA,AttarzadehA.Presumedautoimune.Corneal,endotheliopathy.AmJOpthahalmol,1982,93:719-722
[2]孙秉基,赵东卿,贺焱.角膜内皮炎的分类及治疗.眼科研究,1990,8:159.
[3]SundmaeherR.Cornealendothelitisandclinicalclassification.MonatsblAugenhellk,1984.184:163.
[4]大桥谷一,真野富也,角膜内皮炎、临床病型分类.临床眼科,1988.42:676.
[5]KoizumiN,YamasakiK,KawasakiS,eta1.Cytom89alov-irusinaqueoushumorfromaneyewithcornealendotheliitis[J].AmJOphthalmol,2006.141(3):564.
[6]严密.眼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7
[7]张旭,缪晚虹.角膜内皮炎17例误诊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