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拥挤矫正后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牙列拥挤矫正后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蒋自然吴海涛

蒋自然吴海涛(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学院730030)

【摘要】目的对于影响牙列拥挤矫正后稳定性相关因素的探究与分析。方法从近年来在我院进行牙列矫正的患者100名。采用牙弓测量和头颅测位片方法进行测量,并用PAR指数的数据评估分析。结果上前牙不齐指数平均值由治疗前(11.2±5.03)mm减至为(2.25±1.32)mm,随访增至为(3.45±1.52),下前牙不齐指数治疗前平均值为(7.24±4.02)mm,治疗后为(1.70±1.08)mm,随访又增值为(3.92±1.80)mm。治疗后加权PAR值减少83.98%,保持后减少69.98%。[1]结论上前牙矫正后的稳定性相对于下前牙稳定性较低,且在随访时尤为明显。影响牙列拥挤矫正后稳定因素与性别、下切牙的宽度、位置以及颌骨矢状向都有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牙列拥挤矫正牙弓测量

【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130-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近年来在我院治疗的患者100例,矫正的时间均有两年。年龄12~30岁,平均为16.54岁。男女比列均衡,各50列。治疗结束后时长2~6年,平均为43个月,完全无需带保持器后时长均为30个月。

1.2纳入与剔除标准

(1)治疗前与治疗后模型与头颅侧位的资料完整,且是安氏I、Ⅱ类牙列拥挤矫正。(2)治疗后有显著的效果:上下颌牙齿排、尖牙与磨牙为中性关系、上前牙与下前牙排列整齐、咬合性良好等。(3)使用矫正技术矫正结束至少2年时间以上。临床资料见表1。

表1100例患者临床资料

1.3方法

1.3.1测量方法(1)模型测量的方法:本测量主要是研究牙列整齐程度,单位是mm。利用北京刀刃公司生产的特定游标卡尺测量,且与计算机相连显示特定数字。能直接反应上前牙与下前牙的排列整齐程度。(2)X线头影测:使用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IDAC和正畸医学影像数据库进行投影测量。由3位研究者定点并对坐标均值计算。[2]

1.3.2数据评估(1)对于治疗前后模型数据及保持器保持前后均采用PAR指数进行评估。包括:牙排列、覆盖、覆牙合、中线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分值,加起来的总和表示患者与正常牙齿整齐程度的差异。所以,PAR值越小且越接近0则差异越小,依据治疗后加权PAR值给与效果评定。PAR值百分率减少小于30的情况下为无改变或变坏,百分率减少大于30的情况下为改善,减少22的情况下为极大改善。(2)牙弓测量的内容有:基骨长度、基骨宽度、牙弓长度等。并对治疗前后的牙弓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设计,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2矫正后PAR值变化

3讨论

牙列矫正后具有反弹的能力,有恢复到治疗之前的趋。本研究采用PAR值进行评估分析,进行牙弓测量。前牙不齐指数仍较好地维持了矫治结束时的效果得出上前牙矫正后的稳定性相比于下前牙较稳定,带保持器相比于未带保持器较稳定。影响牙列矫正稳定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随访时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更为明显,这是统计本身变化所影响的。(2)下切牙位置和宽度。位置也影响着矫正后稳定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切牙逐渐影响着整个牙列的排列整齐程度。(3)全牙Bolton指数(4)性别有关。研究表明男性的牙列拥挤矫正后的稳定性较弱,男性青春期相比于女性而言较晚,进过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鉴定了性别对于矫正治疗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jorkA.Predictionofmandibulargrowthrotation.AmJOrthod.

[2]段银钟,林珠主编.口腔正畸生物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