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妇科血虚性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浅谈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妇科血虚性疾病

韩慧

韩慧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528000

【摘要】补中益气汤的药方为补升阳气,具有甘温除热的显著特征。适用于体质虚弱、抑郁寡言、四肢无力、以及食欲不振的临床患者。补中益气汤的药方在妇科、内科、儿科、五官科以及各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得到全面应用。此药方在妇科血虚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妇科临床;异病同治

补中益气汤的出处来源于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它的治疗宗旨是”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它可以为患者补充足够能量,具有温和益脾、味道甘甜、祛除湿热的显著功能。此药方的成分主要包括: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身橘皮、升麻以及柴胡白术等[1]。药方中含量最高的是黄芪,黄芪不但具有强心作用,而且它具有强大的补中益气、增强抗疲劳、减缓自然衰老以及升阳固表的功能,另外,甘草、人参以及白术等药物成分还可以配合黄芪使用,它具有益气健脾、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以及补中益气等功能。当归的作用在于促进子宫平滑肌、利于对血液及心血管系统的保护,还具有抗癌、抗菌、抗老防老等方面的疗效显著。在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等治疗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它可以改善患者面色无血色、体质虚弱、子宫出血、严重贫血以及产后瘀血的症状。陈皮的药性温和,在妇女疾病的治疗中,有利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整患者的肠胃不良反应,同时抗炎、健脾和胃等方面的作用强大。少量的升麻以及柴胡属于清虚热中药,有利于改善患者脱肛、子宫脱落以及月经不调的症状。另外少量的升麻有利于解热降温,实现心血管系统的保护[2]。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此药方在中医妇科、内科、儿科以及五官科中得到全面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1.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的症状是指妇女在经期的前后大便会伴随着泄泻,等月经停止的时候,大便泄泻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它主治:健脾益气、化湿调经以及补充脾肾阳气等。当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四肢无力、月经过多以及大便泄泻等症状。我们可以给予患者的中益气汤加味药方治疗,药方的成分主要有:炒山药28克、生黄芪26克、茯苓、葛根、陈皮各18克、党参、焦神曲、炒白芍、车前子、芡实各12克、木香、升麻、炙甘草各3克。治疗患者经前泄泻的症状[3],主要服用五剂后,月经不调以及泄泻的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再持续服用五剂,联合补中益气丸合参苓白术散药物治疗,患者的病情完全恢复,不再复发。

2.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的症状是指妇女的月经周期比较正常,月经间隔时间及出血时间也非常正常,只是月经量明显增多,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情绪、社会活动以及生活质量等。月经过多的主要病因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蒋倩如[4]等给予月经过多患者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月经量过多,质非常清淡稀少、呈现出淡红颜色,患者四肢乏力、舌苔淡白、呼吸吃力等。补中益气汤的药方主要有:炙黄芪50克,党参35克,阿胶、当归、白芍以及仙鹤草各15克、白术以及升麻各12克、乌贼骨、陈皮以及炙干草各5克。服用三剂后,患者的月经已经干净,再继续服用仙鹤草以及乌贼骨5剂,患者的月经量恢复正常。

3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在没有行经的时候,经血会突然到来,或者是患者的阴道伴随着大量的出血症状,同时出血量会持续不断。一般情况下,经期延长14d以上者,都属于崩漏患者。此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易杰[5]治疗一25d崩漏患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脸色暗黄、四肢不温、气虚体弱等。补中益气汤加减的药方主要有:炙黄芪、党参各50克,白术、益母草、乌贼骨各15克、当归、陈皮各20克,蒲黄炭、仙鹤草各10克,柴胡、炙甘草、升麻各5克。给予患者连续服用五剂后,观察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并酌情减少用药的剂量。

4.淋证

淋证属于西医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以及乳糜尿等范畴,此疾病是指患者的肾膀胱以及气化失司水道出现异常而导致出现尿频尿急、尿道干涩刺痛、腰酸背痛的症状。特别是老年尿路感染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易杰等人给予顽固性血尿患者补中益气汤治疗,并加上阿胶以达到活血止血的功效。具有的补中益气汤药方如下:黄芪50克,人参10克,阿胶、当归各12克,白术、陈皮各9克,升麻、炙甘草、柴胡各5克。患者连续服用五剂后,病情有了相当显著的好转。最后加以健脾益肾药物,连续服用17d,患者的所有不良症状已经消失,病情完成恢复。

5.讨论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的试验操作,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不断的优化。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结合了古代哲学思想、当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包罗万象的人文知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指导各科目的临床治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和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内容[6]。总而言之,中医理论体系产生源远流长,与古代哲学思想和当代的自然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所以作为当代的医学工作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临床操作水平,从而提高现代的医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秋平,霍介格.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案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02(43):209-210.

[2]郝佳玉,崔莉.浅谈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妇科血虚型疾病[J].新疆中医药,2011,11(06):76-77.

[3]王晶.唐宋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0(22):78-79.

[4]蒋倩如.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3,12(03):199-201.

[5]易杰,夏永良.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06(31_:250-251.

[6]杨景霞,杨艳红.等补中益气汤妇科运用举隅[J].河北中医药学,2012,12(03):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