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朱波

朱波(贵州省平坝县人民医院561100)

【摘要】目的对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68名老年股骨劲骨折患者,通过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对其骨折处进行固定,这些患者都属于闭合性骨折。结果对这些患者进行15个月的随访调查,有58名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为优,限制在10°的髋关节屈伸,0°-5°的髋内翻;有5名患者属于良好,限制在11°-30°的屈伸,10°的髋内翻;有4名患者属于差,限制在30°以上的屈伸,10°以上的髋内翻,1名出现股骨头坏死,这些患者的总体优良率达到92%,取得很好的效果。结论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骨科治疗方法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加压空心螺纹钉穿刺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202-01

临床医学中,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其高发人群为老年人[1]。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患者能够早日站起来,对并发症进行预防,使患者下肢功能得以恢复[2]。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是常见多发创伤性疾病,相当一部分病员身体条件不支持作股骨头置换,或考虑换头年龄过早等因素而放弃股骨头置换术,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则属首选[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8名2002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有50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5.2岁,有25例患者为左侧骨折,43例患者为右侧骨折。其中44例患者属于股骨颈中断骨折,20例患者属于基底部骨折型,4例患者属于头下型,选取病例均为新鲜骨折。

1.2.手术方法

硬膜外或局麻麻醉方式,患肢外展内旋复位,以髋关节复位支架固定,取粗隆下5cm与股骨头呈130度夹角,取前倾角15度经粗隆、股骨颈、股骨头打入三颗克氏导引针,选其中二颗位置好的攻入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粗隆下、股骨颈、经骨折面达股骨头下,经X片确定或C臂下确认后完成手术,拨除克氏导引针。

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四头肌的强度训练,手术21天后,进行膝关节的训练,3个月后,重返医院拍片复查,6月后,患者进行拄杖行走训练,11-12个月后取出固定螺钉。

2.结果

对这68名患者随访12-18个月,患者总体病情愈合率为83%。患者的骨折处固定相对稳定。有58名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为优,限制在10°的髋关节屈伸,0°-5°的髋内翻,所占比例为85.29%;有5名患者属于良好,限制在11°-30°的屈伸,10°的髋内翻,所占比例为7.35%;有4名患者属于差,限制在30°以上的屈伸,10°以上的髋内翻,所占比例为5.88%,1名出现股骨头坏死,占1.47%,这些患者的总体优良率达到92.64%,取得很好的效果。

3.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经常发生的两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内固定质量、骨折类型、复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存在很大关系,而影响最大的是患者骨折类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上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减小复位的损伤。而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具有对股骨颈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势,而且具有比较强的内固定稳定性,空心螺纹钉有利于减小股骨头内压力,对骨折愈合及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好处,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以及手术后的病情愈合率比较高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不愿作股骨头置换术或身体条件不允许作股骨头置换术的骨折患者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5]。而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保证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并恢复患者下肢负重能力,避免出现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闭合复位、微创手术以及空心钉方式出现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存在移位现象的股骨劲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虽然在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经皮穿刺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仍会有并发症出现,但是在近50年来,仍然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戎利民,王昆,金文涛,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选择[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9:8-10.

[2]MEMuller,荣国威编译.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13-651.

[3]BrayTJ.Femoralneckfracturefixation:clinicaldecisionmaking[J].ClinOrthop,2011,339:20-31.

[4]王基铭,刘勇.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