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湖滨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状况。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二、海绵城市建设要抓住的几个环节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体系性,和谐给水、排水等水循环运用各环节,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建设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维护城市原有生态体系,实施生态康复和修正工程,最大极限的削减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损坏;2、低影响开发,依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操控开发强度;3、在城市中保留充足的生态用地;4、操控城市透水面积份额,依据需要恰当开挖河湖水沟、添加水域面积,推动雨水的积存、浸透、净化和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主要做法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转变排水防涝思路,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
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形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当大雨,主要依托管、渠、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消除末端汇集”为关键方案规划理念,这些设计理念通常会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攻略》,城市建设将着重优先运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安排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操控为关键方案计划理念。其次,要处理好各项建设工程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建设海绵城市要做好三大联系,即海绵与生态建设联系、海绵与园林环境系、海绵与河湖水系联系。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含池塘等水系,也包公共绿地、花园、可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终剩下少量的径流雨水通过管网外排,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从而进一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例如在居住小区等房屋工程修建,能够让屋顶绿起来,达到停留雨水、节能减排和减轻热岛效应的成效。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小区的景观水系要作为调蓄、净化与运用雨水的收纳设施。市政道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建设工程人行道、停车场可选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可将路面雨水引进周边公共绿洲进行消纳。绿地景观工程要统筹考虑景观功能与雨水控制目标要求,优先采用下沉式绿地、优先保护并修复场地内自然沟渠、湿地、坑塘等地标径流通道和储存空间,微地形处理不影响水系排蓄,减少对原有生态条件的破坏,让雨水优先进入绿地进行滞留、净化并作为绿化补充用水。再次,建设海绵城市要强化政府审批把关。将海绵建设作为各类建设项目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各类新改扩建项目的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面积等海绵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坚持雨水径流量建设前后基本一致。最后,减少人为对原生态的干预。加强对城市坑塘、湖、湿地等水自然形状的维护和康复,制止填湖造地、弯取直、道硬化等损坏水生态的建设行为。排入自然水的雨水须通过岸线净化,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措施,消纳本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用水供给空间。坚持沟、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