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明
〔摘要〕悬念是叙事类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待,使欣赏者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得到理想的审美娱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悬念正是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通过教师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悬念设置应用
1悬念的设置原则
1.1趣味性原则。悬念的设置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参与及思维的状况等。如果老师的设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就需要老师在精心设置问题上下功夫,诱导学生思维。悬念的设计经常放在一起堂课开始的时候,如果设计得巧妙,它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通常采用提问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和引起学生的悬念。
1.2批判性原则。课文的内容中,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似是又非的地方,正是师生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所在,也是把握全文主题的锁钥。特别是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时,能促进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形成和发展。
1.3积极性原则。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因受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的知识奠定基础。我们知道,教材的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所以教材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文的编排顺序,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既要安排得出人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讲读课文中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2.1巧破迷宫: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耗电量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又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2.2打破常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太阳》这篇课文,如果他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2.3故错迷惑: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2.4险象横生:可以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2.5借词达意: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例如说明文、介绍语法知识,学习起来较枯燥。教此内容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起重视。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举《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只见阿凡提拿起笔随意点了标点,不得不让地主巴依输。原来,标点分别是‘你赢,她输’。‘你赢她?输。’‘你赢?她输?’”顿时悬念起了效果,学生喜欢上标点,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3在讲读课文结束时采用余味无穷的方法
文课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课尾创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内容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发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尽量使悬念一下击小学生的兴奋点,让悬念变成一块磁铁,学生一经被它吸引,就把学生和悬念捆绑在一起,松不开身;它又似有魔法,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跟着它走,最终促使构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教育局教研室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