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颖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超声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颅内出血检查时B型超声的判断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36例颅内出血患儿,对其使用B型超声检测时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例小儿颅内出血患者,均采用B型超声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对患儿进行B型超声检查时,准确率高,可随诊观察,明确具体出血部位,对颅内出血的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颅内出血;B型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28-02
颅内出血指的是血管在脑中发生破裂产生出血,脑细胞经血管而得到血液,在遭到破坏时,因周围的神经组织受到了出血的压迫,最后导致障碍出现。一般情况下,颅内出血会与体温异常同时出现。此种疾病会使脑部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导致脑部氧气在供应时出现不足现象。其中新生儿及早产儿在脑内出血时,最常出现的一般是尾状核头部,多数情况与产伤并没有关系[1]。使用B型超声在进行检测时,能够对病变的位置进行准确判断,深刻了解病变的范围及其周围结构,对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36例颅内出血患儿,对其使用B型超声检测时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小儿颅内出血患者共36例,男25例,女11例,1个月~12个月患者共29例,1~2岁患者共2例,2~6岁患者共2例,6~12岁患者共3例。其中缺乏维生素K的患者共28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共2例,伴有外伤历史的患者共5例,原因不明的患者共1例。本组36例患者均使用B型超声进行检查。
1.2临床表现
惊厥23例,呕吐25例,抽搐7例,头痛6例,嗜睡或昏迷11例。小儿颅内出血症状的表现有很多种,还有呼吸微弱、高温、斜视、紧张或光反射迟钝等症状。
2.诊断方法
2.1室管膜下出血,具体表现为①矢状面与冠状面在侧脑室前角外侧或尾状核头体部,会表现高回声团,即血肿回声。如果患者是陈旧性出血,那么回声的增减情况程度各异,在液化之后,可能呈现无回声区,但血块边缘的机化位置还可以持续高回声状态,回声在纤维化之后会再次升高[2]。②较大血肿出现时,侧脑室腔会被大范围占据,极可能填满整个侧脑室;局部血肿出现时,侧脑室壁会发生局限性的变形及隆起。③出血时可能发生在单侧,也可能在双侧。④动态变化,小血肿在室管膜下能够快速扩大,或者生成混合性血肿。
2.2脑室内出血,具体表现为①小量出血:侧脑室三角区在仰卧位的矢状旁断面位置可看到轻度的扩张,即重力作用,同时回声出现增多。分层平面会因体位变化而变化[3]。②大量出血:侧脑室呈现较为显著的扩张,且高回声均匀一致。如果血液凝固在脑室内,既可形成与脑室相应的管型样回声或是呈现数段短粗棒状的回声,且依据病程不断变化,在侧脑室的三角区位置沉淀,其上方呈新月状且没有回声区。凝血块在变形、收缩或是中心逐渐液化后,没有回声区,因机化的边缘部分会呈现纤维索条状,同时回声增高[4]。另外,小凝血块会自身吸收或消失。
2.3脑实质内出血,具体表现为①占位性的高回声光团在脑实质内能够看到,即新鲜血肿。②占位性改变,侧脑室及脑组织因大血肿而产生外压性的变化,血肿的大小以及影响的位置能够决定向对侧移位的脑中线结构的移动程度。③经常产生包括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的脑室扩张。④随访检查动态改变,小血肿在早期时增大较为迅速,占位性会发生显著的改变[5]。起初呈现高回声团块状,即新鲜血肿,之后回声的强度开始减少,呈现不规则边缘,小片的无回声区或是弱回声在内部出现。陈旧性血肿边缘的回声呈现不规则且增高状,内部没有回声,产生假性囊肿,也可称为脑穿通性囊肿或是脑空洞。
2.4硬脑膜下血肿,主要处在超声近程的区域,限制了分辨力。扇扫式在近程观察时范围较小,容易对小病变忽略漏诊,所以为减少漏诊的发生,可采取线阵式的高分辨力超声仪,再加上水囊进行扫查,能够避免发生漏诊。如果血肿呈凝固状,那么密集状的高回声可在颅骨回声下方位置看到,半月形出现较多,经时间变化会转化为双凸透镜状;如果部分血块发生液化,会呈现暗区或是减弱[6]。边缘出现清晰的暗区时血块会全部液化,且减低了脑组织的弥漫性,产生出鲜明的回声对比。
2.5蛛网膜下隙出血,在其下腔出血的时候,使用超声检查通常敏感度低,有报道称诊断的参照是在冠状面上发现光点增高且外侧裂垂直或者水平增宽,超声诊断时的准确率约88%。
2.6小脑内出血,通常发生在未熟婴儿或足月婴儿的身上,在第四脑室的顶部室管膜下层出血,小脑半球内也有可能会出血[7]。出血区的回声在B超进行探测时会明显增高,处在中间或者一侧,可进行比较双侧,如果其他部位也在同时出血,需详细的进行检查再做判断。
3.讨论
小儿颅内出血患者中,新生儿所占比例最重,其出血症状比较多样化,通常在出生的第二天或者数天后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惊厥、抽搐、呼吸微弱以及昏迷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高温。患者的前卤门明显突出,严重者会产生斜视、青紫、尖叫或眼球震颤等现象。早产儿有高达26%~90%的颅内出血发病率,约有55%~75%的患儿在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颅内出血[8]。在新生儿或是早产儿的死亡原因中,颅内出血占很大比重。
B型超声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时,准确检查率高,且随诊时可时刻观察,能够明确具体的出血部位,对颅内出血的治疗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小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救治分析[J].临床医学.2010.30(2):85-87.
[2]孙颖华.66例小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使用医药.2012.7(6):208-209.
[3]杨皓.小儿颅内出血6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23):91-92.
[4]韩慧芳.早产儿颅内出血的B超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24):1393-1394.
[5]孙丽等.头颅B超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3):238-238.
[6]刘静炎.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3):52-53.
[7]康银霞.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9):82-83.
[8]陈丽丽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诊断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87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