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心绞痛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

周芹

周芹(广元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加强心理行为干预对心绞痛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并总结心得体会,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绞痛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有专门的人员给予心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星期后病情缓解率和一年内心绞痛再发的几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一个星期后,实验组心绞痛缓解26例,缓解率86.67%,对照组缓解19例,缓解率63.33%;随访一年内,实验组心绞痛复发共计4人次,复发率13.33%,对照组复发共计11人次,复发率36.67%,以上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减轻心绞痛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长期心理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内科心绞痛心理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131-02

心绞痛是心内科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由于在多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在血管内膜上因为脂质的沉着而形成斑块,当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供应不足或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或出血时就可能诱发胸骨后、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心绞痛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加强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有着深远的意义[1]。今年来,研究已经表明患者情绪发生较大波动或是较强的精神心理应激都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出去一般的药物治疗,很有必要加强患者心理行为的干预和指导,基于这一目的,本文中笔者就这一课题的探讨做简要汇报,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因心绞痛收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39岁至67岁之间,本研究中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2000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建议》为标准。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并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排外精神系统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焦虑程度、心脏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主要包括联合降血压治疗,抗血小板,稳定斑块以及扩张血管等,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心理行为干预,该工作由课题组专门经过培训的人员开展,主要的干预内容为: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病程迁移情况,之前的检查治疗情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向患者详细讲解心绞痛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解释疾病的起因、主要的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要怎样配合医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从运动、饮食和心理上调整,并教会患者平时的预防保健措施。对有特殊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请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在治疗一个周后对患者心绞痛的缓解情况作统计,患者出院后持续随访一年,统计一年内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复发情况。

1.3治疗疗效标准[2]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采取如下的评估标准:显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下移ST段恢复至基线。有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下移的ST段有一定程度恢复但未至基线。无效:胸闷,心前区疼痛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输入SSP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一个星期后,实验组心绞痛缓解26例,对照组缓解19例;随访一年内,随访率100%,实验组心绞痛复发共计4人次,对照组复发共计11人次,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

(注:缓解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的例数)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中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3]。其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心肌梗死和各种类型心绞痛,心绞痛的发作具有反复性,在首次发作后若患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有可能在未来再次发作。引起心绞痛发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剧烈的运动,情绪的巨大波动,不恰当的输液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心理活动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莫大的联系,因为心理活动是一种关乎神经内分泌的活动,当心理活动和情绪发生较大波动时,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的过度兴奋,使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小板受体改变、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和心肌缺血的加重。因此在临床治疗心绞痛的治疗中,很多医生主张将心理干预列为常规治疗的一种,这不仅有利于心绞痛急性期的缓解,而且更有利于患者长期生活中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有利于稳定心绞痛,控制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特别是年纪较轻的患者,因为心绞痛首次发作后产生心理阴影,同时也害怕更为严重的疾病,再加之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有许多的禁忌,因此需要多自己养成的生活习惯做大幅度调整,还要随时服用药物控制基础疾病,长此以往,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心绞痛发作的风险,可见心理干预有着巨大的意义。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但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这是很多患者会面临的问题,因为儿女不在身边,又担心自己疾病突然恶化,这需要医生多和患者交流,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个人心理问题,这主要是对治疗的失望或是对疾病的恐惧,对这一类患者需要经常鼓励,同时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自信心[4]。

综上所述,对心绞痛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意义极大,一方面应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病因、预防、治疗、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及时与患者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徐亚伟.冠心病的现代治疗[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春娜.社区早期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4-385.

[3]张玉芝.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351-352.

[4]贾学梅.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心绞痛伴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M].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0):130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