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吕路洁谢文军(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透析室辽宁大连116031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程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是因众多因素引发急性冠脉血供障碍进而导致心肌严重缺血继而促使心肌坏死的疾病,病死率及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由于本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情康复缓慢,因此对患者进行专业化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全程优质护理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人性化护理,为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4例患者实施该护理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其他严重内脏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34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2.31±2.98)岁,病程9个月-4年,平均病程(2.05±0.58)年。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5.31±3.02)岁,病程10个月-4年,平均病程(2.15±0.5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因该病患者发展较快,多数患者会担心病情进展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长此以往,患者多会出现悲观、焦虑、烦躁的情绪,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以温馨、体贴的话语与患者进行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表达与诉求,给予理解。尤其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更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跟患者进行交流,并耐心聆听患者的需求,多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对于心理状态比较差的患者可采取看杂志、做游戏、听音乐等方式予以疏导。(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为患者讲解有关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可能诱发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对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性因素进行积极防治,帮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深入了解。(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禁烟禁酒,避免进食辛辣食物,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食谱,遵循易消化、高营养、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原则,少吃多餐,以减轻心脏负荷。(4)术后护理:在治疗后加强吸氧、检测等方面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增加氧气供给量,以改善心肌缺氧的症状,缩小患者的梗塞区域;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心电等指标,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患者出现好转现象,可适当降低氧气供给量;该病患者通常会有胸痛症状,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还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及时应用止痛类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患者恢复阶段加强病房的巡查工作,注意观察患者用药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心理健康评分、临床各项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心理健康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60)评定,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活动功能、角色功能等评分,评分越高,效果越显著。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种。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对所得数据分析研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显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健康评分比较

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为(3.31±0.38)分、心理功能为(3.25±0.37)分、活动功能(3.03±0.45)分、角色功能(3.12±0.39)分;观察组各项分别为(3.89±0.87)分、(3.96±0.85)分、(3.88±0.86)分、(3.89±0.92)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56±2.28)d,卧床时间为(75.26±5.27)h,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8/34);观察组住院时间为(7.25±0.85)d,卧床时间为(45.84±3.27)h,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临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34例,非常满意12例,满意15例,不满意7例,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9.41%;观察组34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2例,不满意1例,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06%;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该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其致死率、致残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容易造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因患者受到身心两重折磨,通常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以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与全程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提高患者心理健康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玉娇.全程精细化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IABP术后护理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04(23):65-67.

[2]潘颖,陈娇,吕秀坤,林秋霞.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3).

通讯作者简介:谢文军(1984.02),女,汉族,辽宁大连,主管护师,本科,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血液透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