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市宝山区210000
概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博物馆给我们展示了一副上述诗词一般的意境,它是贝聿铭先生为自己的家乡苏州设计的一座家庭园林式博物馆,典型的贝式风格,“中而新,苏而新”。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运用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例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等。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发展、创新提供了非常先锋的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古典园林设计发展创新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走进苏州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精致的园林,亭台楼阁,花鸟树木与苏州博物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苏州博物馆创建于1960年,位于苏州古城北部的历史街区中心,是著名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借鉴吸收了苏州传统建筑艺术的表现方式,达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境界。
贝聿铭先生在苏博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借景、对景、漏景、障景等。进入中央入口的拱门应用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漏景,在对墙上开设的方形漏窗用来透视主庭院内的景色,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意境界。游览完毕进入主庭院又进入了另一片精致的园林,顿时被曲榭游廊、小桥流水萦绕,用借景的设计手法把拙政园内的树景引入庭院,扩展了内部有限的空间。
除了以上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直接应用,苏博的设计中更多的是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巧妙地融入博物馆设计,比如进入苏博的时候我们能通过拱门看到主庭院景色的一角,拱门与对面的方形漏窗遥相呼应,这种漏景的手法常用于古典园林设计中;在进门右手处有一扇覆盖着半透明材质布料的窗户,透过这层布我们看到主庭院中如山水般的景色,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设计中称做隔景,通过简单的布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深入苏博,我们会路过一条“光影走廊”,这条走廊贯彻了贝先生“用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走廊最外部是玻璃外层,下面是疏密适当的木条结构,外界的自然光通过木条对进行调节,巧妙地将光线洒满走廊,不管是有阳光时斑斑驳驳的光影还是细雨绵绵时层次丰富的光线,都毫不突兀的融入了苏博。
贝先生对上文提到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了然于胸,在苏博的宏观和微观角度都有长足的运用,我们不一一探究,仅选取上文提到的三个手法来进行分析。
“借景”在毗邻苏博的拙政园内就有非常多的运用,拙政园最典型的借景莫过于园林西部地区“别有洞天”旁边的宜两亭,拙政园主人为了将山池景色引进中部,便将这座小亭子建在较高的假山上,由于游客在假山上,中部和西部的景色可尽收眼底,这种手法让园林的景色呈现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色。“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治》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基本原则,历史非常悠久。
除了借景,在苏博中运用的很好的还有“隔景”,这种手法同样在拙政园中有很多应用,只不过在拙政园中它使用的是“山石隔”、“花木隔”、“亭廊隔”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和苏博中的山水画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山水画窗户是用半透明的丝布来遮挡,拙政园是用疏密有致的花木山石来遮挡,最终都能让人产生探索的欲望。贝聿铭先生也很擅长“利用光线做设计”,比如说留园中的入口部分廊道通过不同大小的开窗,将光线均匀的撒到廊道中,使得原本冗长无趣的廊道瞬间变得明暗相间、虚实相生,这和苏博的过渡廊道一样,只不过苏博采用的是斜坡屋顶使自然光巧妙地透过天窗散射到地面上,通过百叶窗样式的金属条的调节使光线更加柔和,二者都是通过不同的光线明暗对比,让整个无聊的走廊充满了生机。
大量的园林旧址证明,只有提取民族的精髓和现在的结合才能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真正的走向未来。苏博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比如说上文提及的“框景”与在古代园林中运用的体验完全不同。在苏博中,入口处有两扇重叠的门。这两扇门开启在一个最能展现后庭院的角度,有一种画卷舒展开的体验,在古典园林中因为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无法考虑和观众的互动性,这种升级版的体验无法在古代园林中实现,而这正是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发展的方式之一——与现代综合技术的结合以提升设计手法带来的游览体验。这种新的体验在“隔景”中体现的也很明显。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窗户受到功能性的制约,必须能够被打开,所以无法塑造如图一般的山水画的感觉,但是现代的建筑都有完备的通风照明设备,所以窗户可以作为一个纯装饰的存在,这种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功能性的解脱。
贝先生用玻璃做屋顶,在玻璃屋顶下面用一层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行“控制”,当阳光通过这些栅格时,又会形成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通过对光线的“控制”充分展示出光与影的特殊,通过高明自然的设计让人们忘记了自己是在一条河上。而只记得自己在一条船上。
由于苏博紧邻古典名园拙政园,所以注定是要古典和现代交融,苏博在古典和现代的交融中将很多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进行了创新的应用,这也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新的造园技术、造园材料不断出现,古典园林设计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过度符号化,符合现代生产力水平的设计才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