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荣邹萍王丽红(洛阳市中心医院肿瘤二科河南洛阳471009)
【摘要】目的比较口服补钙组与前瞻性补钙组2种补钙方法在干细胞采集过程中预防低钙血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年2月进行生物治疗而且需要机采造血干细胞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口服补钙组和前瞻性补钙组,口服补钙组:采集干细胞过程中出现低钙症状时进行口服补钙;前瞻性补钙组:在干细胞采集前根据病人的生化血钙值以及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钠置换出来的钙量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观察采集过程中病人的枸橼酸钠中毒反应以及采集过程顺利与否。结果前瞻性补钙组病人出现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4.4%,口服补钙组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28.9%,2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前瞻性补钙在机采造血干细胞中预防枸橼酸钠中毒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口服补钙法,而且成本低,采集过程顺利,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并且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关键词】机采造血干细胞枸橼酸钠中毒反应(CI)口服补钙前瞻性补钙
【中图分类号】R730.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91-01
生物治疗是对于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加强抗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的疗法。DC亦称树突状细胞,促使T淋巴细胞致敏、活化和扩增,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溶解作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效应的异质细胞[1,2]。关键环节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细胞的采集既要保证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又要减轻病人的痛苦。外周干细胞的采集全程要用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枸橼酸钠中毒(CI)。症状比较轻的病人表现面部、口周发痒,肢体麻木,手足抽搐,严重者引起心律失常、喉痉挛,危及生命。目前外周干细胞的采集大多采用口服补钙,我科采用前瞻性补钙,大大降低CI的发生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保证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顺利采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6月—2012年2月进行生物治疗而且需要机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180例肿瘤病人,男性107,女性73例,年龄19岁~82岁,平均59.5岁。其中肺癌35例,食管癌36例,胃癌31例,乳腺癌26例,肾癌12例,前列腺癌23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肝癌7例,喉癌5例,所有病人均为自体采集。采集方法: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的COM.TEC血细胞分离机中进行采集,选择外周较粗的血管进行穿刺,分别为出血通道、回血通道,血流量40ml-50ml/min,有效采集时间为90min-136min。随机将病人分成口服补钙组和前瞻性补钙组各9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口服补钙组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病人有面部、口周发痒时,遵医嘱给予葡萄糖酸钙20ml-30ml口服,采集过程中需要2-4次;前瞻性补钙组则在采集前根据病人的血常规、生化结果,血钙的浓度、病人的体质、采血时间以及循环血量、需要枸橼酸钠量等指标,给予葡萄糖酸钙30ml-60ml不等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采血的同时另外建立一条静脉通道缓慢静滴。
1.3观察指标
枸橼酸钠中毒CI反应的观察,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CI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中毒的标准:轻度表现为面部、口周发痒;中度为面部、口周甚至肢体麻木,有的肢体抽搐;重度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律失常等,同时观察机器报警次数、病人的痛苦程度、采集顺利与否等。
1.4数据处理
观察数据整理后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前瞻性补钙组CI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口服补钙组,均为面部有轻微痒感,加快葡萄糖酸钙液体的滴速后,很快痒感症状缓解;口服补钙组C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瞻性补钙组,且有5例为中度CI,前瞻性补钙组补钙效果明显优于观察口服补钙组。
口服补钙组大多数病人均出现面部、口周发痒、麻木的症状,有的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病人很痛苦,严重影响采集,报警次数增多;而前瞻性补钙组病人则采集顺利,病人无不适。
3讨论
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采用ACD-A抗凝,ACD-A中起抗凝作用的成分是枸橼酸盐,枸橼酸盐通过螯合钙离子来阻断钙离子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凝血反应而产生抗凝作用。枸橼酸盐的输入引起钙离子的减少是枸橼酸盐中毒的基础,观察组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前预防性补钙增加了人体总钙的储备,使钙离子受外界变化时,易于达到平衡,一年多时间内对90例不同病人在干细胞采集前,根据病人的生化血钙值、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钠置换出来的钙量,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有效降低了CI的发生率及程度,值得在其他单位及以后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小龙,徐萌,陆大祥,等.肾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活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3):465-468.
[2]任欢,邢淑贤.CIK的体外增殖及体内杀伤肿瘤活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9,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