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波(雷波县渡口乡中心校四川雷波616550)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叶圣陶说过:教育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主要体现在儿童身上。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关注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所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个人观点。
1.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感,促进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⑴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给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对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学习兴趣,如:①针对潜能生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评析,这样既激励潜能生,又鞭策优生,照顾全体学生;②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将几种相关联的问题混在一起提问,使优等生发现自己的不足;③学生各自依照自己的类型,自编练习,同桌交换,互看结果,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激活课堂。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绘制奥运会各国夺得金牌数的统计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⑵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认知矛盾,寻找契机制造矛盾,引起认知冲突,进而引导探究数学知识。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随后把多个2相加擦去请互动讨论“得几”。学生感到困惑,教师便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2.课堂教学在自主探究中鼓励创新
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机会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想法,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不同的想法,要加以引导,保护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32-16=?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计算,然后汇报交流,绝大部分汇报了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但生1:32-16中2-6不够减,6-2=4,即2-6不够差4个,在十位30-10=20后,再减4,还回来,20-4=16。点评:这种算法思考过程十分麻烦,但不能轻易的否定,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应该肯定、引导和鼓励,以唤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堂教学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能自主探索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做到:①能独立思考不提示;②能独立操作不替代;③能独立解决不示范。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13-5=?后,没有按教材例题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或讨论怎样算,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想出新算法。点评: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探索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思维定势,让学生爱探索。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空势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其不利的一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空势思维的局限性和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在寻求多向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都能做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师再创设情境,看誰不用此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或者学生提出: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什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誰答得最好。再次把学生引入思考、自主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会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4.课堂教学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在“指导-探究”教学中,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师更要善于启发思维,引导提出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指导-探究”教学的目标。如:教学例1:10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42毫米高,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210毫米高?一般是先求出每本书有多高,再求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210毫米高。但是细心的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210和42之间有倍数关系,能不能先用210除以42呢?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可以的,210里有多少个42,就有多少个10本。从而提供机会,使学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群体参与的结果是产生和谐的情感共鸣,从而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喜悦,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5.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组织学生表演:同桌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兴致勃勃,开始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加深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尽力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到室外,在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如:①教学“小数”时,带学生到超市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②教学“实际测量”时,带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③教学“百分率”时,带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等了解出粉率、出油率。点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课堂教学用抓特殊性方法来完成对知识探究
课堂教学中,指导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抓住共性的同时,重点完成对特殊性探究。如:教学“菱形、矩形、正方形”时,重点引导进行异性方面探索,找出特性,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组对角、四边相等、面积为对角线乘积一半;矩形:对角线相等、四个角是直角、邻边之积是面积;正方形是菱形、矩形的特殊。通过比较、总结,完成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都可利用引导自主探索完成。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其指导思想和数学新课标理念一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师利用教材和课堂,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