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初中数学思维障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如何破解初中数学思维障碍

朱丽华

◆朱丽华河北省安新县边村中学07160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和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实现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基础上的,发展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有的解到中途无法进行下去,有的自以为解对了,实际还是错误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题目本身较难,或教师在教学上的原因,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在思维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因此,摸清学生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对于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

一、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方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来吸纳新知,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形成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服侍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新旧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思维习惯和方法上也有所区别,所以,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可以概括为:

1.先入为主心理倾向的影响。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一般是从正面入手,但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倾向导致学生只从一个角度片面地理解概念,妨碍了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的能力。

2.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未知新知识的影响,迁移现象在学习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负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产生的消极作用,由于有些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表面类似,这样就容易产生干扰,发生混淆,导致非解题失误。

3.心理惰性的影响。

心理惰性是指思维的懒惰性,解题时懒于思考,特别是某些同类问题在一起时,往往不原意认真分析思考,不深究其相异之处,简单套用同一种方法,结果造成失误。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意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初中数学的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性,也就更大程度地预防了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2.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是解题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那么,解题后让学生做哪些反思呢?一是反思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自己掌握了没有、解题中犯了哪些错误;二是反思本题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怎样突破的;三是反思有无规律、有无其他解法、能否变化拓展。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是突破思维障碍的重要手段。

3.及时引导质疑和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质疑和猜想是学生摆脱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突破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对具体问题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勇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大胆地、灵活机动地进行联想、想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推测或猜想不要轻易地给以肯定或否定的反应,要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去体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推测、猜想抽象出事物的一般性。可见,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探索中创新,逐渐进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我们教师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