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联合应用腹部按摩与消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8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联合应用腹部按摩及消法进行治疗。对比并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7.5%,与对照组的80.0%相比发生明显升高,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②在症状积分变化方面,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功能消化性不良患者,通过对其展开腹部按摩与消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症状,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按摩;消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的是因非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一组症候群,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持续且反复疼痛、饱胀、嗳气以及恶心呕吐等,患者经常表现为精神状态差、营养不良等[1]。有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8%至45%,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2]。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以往通常应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有的患者症状缓解比较慢,未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探寻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院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例,就其联合应用腹部按摩与消法治疗的效果展开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两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为20至73岁不等,平均(49.8±4.1)岁;病程为0.4至6年,平均(3.2±0.8)年。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早饱感等症状,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同时排除由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消化不良、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对于存在早饱感及餐后饱胀不适等症状的患者,让其口服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日3次;同时口服多酶片,每次3片,每日3次。对于上腹存在烧灼感及上腹痛的患者,则让其饭前半小时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每次20mg,每日2次。
观察组则联合应用腹部按摩及消法进行治疗:以肚脐与剑突之间距离的2/3为半径,双掌重替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逆时针时左手在上,顺时针时右手在上。在按摩时,需紧贴患者腹部的皮肤。逆时针及顺时针各按摩100圈,按摩的频率控制在40圈/min左右,每日按摩2至3次。同时,让患者口服加味烂积丸,每次24丸,每日2次。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上腹存在烧灼感以及上腹痛几项症状展开观察。当患者不存在任何症状时,记为0分;间断出现不适症状,未对正常工作或生活产生影响,记为1分;持续存在不是症状,用药后得到缓解,对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记为2分;持续存在明显的不适症状,用药后无法缓解,对工作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记为3分。
此外,疗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症候总分的差/治疗前的症候总分×100%。当疗效指数超过95%时,为治愈;在70%至95%范围内时,为显效;在30%至70%范围内时,为有效;不超过3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40例患者中,14例得到治愈,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9/40)。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10例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2/40)。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结论
在中医学领域,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积滞、痞满及胃脘痛等范畴。而作为中医八法中的一种,消法指的是将痰、水、食、血、气等积聚实邪进行消散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者认为胃主受纳,起腐熟水谷的作用,主降浊;脾主运化,升清,二者共同发挥出消化及吸收食物的功效。当脾胃升降发生失常,就会导致气滞、气机不畅,进而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及饱胀等症状[3]。
加味烂积丸作为常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一种中成药,其含有的砂仁、木香、陈皮及香附等成分可理气疏肝、健脾以及调畅气机,进而达到消气滞的作用;半夏、草果及厚朴则可化痰燥湿,起到消水湿的功效;莪术与三棱可行气破血,止痛消积,发挥出消血瘀的作用;山楂及莱菔子等可行气消食,起消食积之功效;大黄、芜荑及牵牛子等可泻下消积,起到消宿便的作用。全方可共奏消水、消气、消血瘀、消食、止痛及导滞通便之功效。
作为中医推拿中的一种基本方法,腹部按摩可对胃肠的血流循环进行刺激,达到促进胃肠蠕动、舒缓胃气的作用,进一步帮助消化,以及胃部排空。因此,当向患者展开腹部按摩配合消法治疗时,可发挥出理气疏肝、导滞消食以及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功能消化性不良患者展开腹部按摩与消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症状,且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启科.腹部推拿与穴位埋线辅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04):447-448.
[2]刘淑君,谢秀峰.腹部按摩配合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50-51.
[3]张党升,薛卫国,李建辉.腹部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12,29(08):6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