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河王祎
(武警河南总队新乡市支队卫生队453000)
【摘要】目的:对21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急诊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单位进行治疗的21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方面,其中β阻滞荆的使用者有90例(42.45%),地高辛的使用者有88例(41.5%),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使用者有36例(16.89%),胺碘酮的使用者有12例(5.6%);伴有血栓的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者有59例(27.8%)。结论:冠心痛、高血压等都是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心率的控制为主,而血栓仍然是房颠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抗凝治疗仍然是十分必须的。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用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136-02
房颤也称为心房颤动,属于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约为0.4%,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增加,在75岁以上的人群其发病率可达10%[1]。当患者发生房颤时,其心房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300~600次,同时心跳频率较快且不规则,心房不能进行有效的收缩,其危害较为严重,对于患者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对于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单位进行治疗的21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是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单位进行治疗的212例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8~82岁,平均年龄为68.8岁,其中男性有118例患者,女性有96例患者,男女比例1.22:1,对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内科学》(王吉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诊断。
1.2方法对于上述符合诊断标准的21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个人信息、既往的病史,有无房颤史,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测定,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用药和抗凝治疗情况。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当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h时,对患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首选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推注(150mg/min),当患者复律后可减少药物用量;当患者房颤持续时间在48h以上者,要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排除血栓外,可以给予患者乙胺碘呋酮进行复律,其药量及方法同上,同时,应给予患者抗凝(肝素);对于慢性房颤的患者其治疗主要是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西地兰或乙胺碘呋酮。
1.4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8~82岁,平均年龄为68.8岁,其中有101例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上,约占47.6%,同时患者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其中男性有118例,女性有96例,男女比例1.22:l。
2.2发病原因212例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冠心病有98例(46.22%)、高血压有60例(28.03%)及糖尿病有54例(25.47%)。
2.3临床用药情况所有房颤患者在药物治疗方面:其中B阻滞剂的使用者有90例(42.45%),地高辛的使用者有88例(41.5%),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使用者有36例(16.89%),胺碘酮的使用者有12例(5.6%);伴有血栓的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者有59例(27.8%)。
3、讨论
房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生率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本次研究中发现在212例房颤患者中其中有101例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上,约占47.6%,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血管、心脏等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的发病数也随之增多,这样,由此而引起的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有增多的趋势。在本次研究中212例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冠心病有98例(46.22%)、高血压有60例(28.03%)及糖尿病有54例(25.47%);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此时,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要明确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对于房颤与器质性心脏疾病进行严格的鉴别诊断,避免将其混淆。
对于房颤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药物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若是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应该选择胺碘酮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是对于患者的窦性心律进行维持[2];对于患者伴有冠心病时,应该选择β受体阻滞剂,其主要作用为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弱了心肌收缩力,延长有效不应期,能够消除由于自律性增高和折返激动所致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3];血管栓塞是房颤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对于血栓的治疗是十分必须的,主要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主要机制是其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在肝脏的合成,减少了凝血因子的含量,常常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4]。
本次研究中,212例房颤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其中β阻滞剂的使用者有90例(42.45%),地高辛的使用者有88例(41.5%),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使用者有36例(16.89%),胺碘酮的使用者有12例(5.6%);对于伴有血栓的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者有59例(27.8%)。
综上所述,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是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心率的控制为主,而血栓仍然是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抗凝治疗仍然是十分必须的。
参考文献
[l]薛玉梅,刘震,吴书林.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6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216~218.
[2]曾定尹,关启刚.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3):1712.
[3]张新超,陈树兰,桑晓银.心房颤动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1996,5(2):24~28.
[4]马长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0):64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