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佰媛
【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06-02
近年来,随着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涌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学说,如“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热毒论”等,推动了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本文立足于传统理论、结合中风病机学研究进展,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机理。
1从中风病定义看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定义[1]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分成了三个病理过程,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其中正气内虚是病之根本,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而后者则是中风发病的中间环节,此时痰瘀诸邪业已形成,相互错杂,互因互化,相兼蓄势为病,一遇诱因,则导致第三个病理环节即脑脉闭阻,从而发为中风。可见气血阴阳失调既是正气内虚之果,更是脑脉闭阻之因,而脑脉闭阻致使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则既是各种病理因素相兼为祸、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的结果,又是导致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最直接原因。2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的进一步思考
缺血性中风的定义明确了发病前的病理状态和导致发病的病因病机,但对于脑脉闭阻后的病理变化则仅做了症状描述,并未对中风症状形成的原因做进一步阐发,不利于指导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为此本文对脑脉闭阻后脑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了再认识。
2.1脑髓失养:脑脉闭阻后首先出现的是脑髓失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脑为髓之海,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肾精及水谷精微所转化,具有总统诸神、主司思维、记忆、明辨、意念、五志、调节及主运动的功能,是维持、调节和指挥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而脑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说明气血是脑神功能的物质基础,脑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脉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系统,气血循行其中,由于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所以一旦脑脉闭阻,则气血运行停滞,不能上呈以充养脑髓,髓海失于气血之温养,其功能迅疾受损,神明不施、神机不展,不能发挥其统感官、司运动,主明辨等作用,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脑髓失养发生在缺血初期,此时毒邪未生,如果使脑脉复通,脑髓重新得到气血津液的滋养,则神机尚可恢复,偏瘫、麻木等症状消失,是称为小中风。
2.2毒邪内生:毒邪内生是继脑髓失养之后发生的第二个病理过程。内生毒邪是病理条件下,机体功能失调,代谢产物不能得到清除,蕴积体内而化生的能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病理物质[2]。中风患者正气素虚,发病前痰、瘀诸邪已生,但长期存于体内而并未转化为内生毒邪伤脑害髓。一旦脑脉闭阻,气血津液不能上达脑髓,则会造成局部脑髓迅即失养。脑为人体生命中枢,统领全身,号令脏腑,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虽各有主司,亦均受脑的支配,“气血一脉并上属于脑”(《诸病源候论》)。脑髓失养如不能及时纠正,神明不施,脏腑失其所主,功能随即紊乱,气血津液运行骤然失常,在原有内生诸邪基础上瘀血加剧,痰浊陡增,火热继起,于脑脉闭阻之局部形成瘀、痰、火热胶结难解、互因互化之势,终而蕴积成毒。内生毒邪是在脑髓失养、功能失司的基础上,由瘀血、痰浊、火热之邪暴增蕴积转化而成,它秉承火热之性,兼寓痰瘀之形[3],胶固难除,势盛难安,最易败坏形体、攻伐脏腑、扰神闭窍,所以其一旦生成,即成为损伤脑髓最为剧烈的致病因素。
2.3毒伤脑髓:毒伤脑髓作为第三个病理过程,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髓损伤最为严重的阶段。脑为元神之府,其性清灵,不能容邪,邪犯则病,如王肯堂所云:“盖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证治准绳》)。毒邪既生,胶结于受损脑脉周围,化气为火,煎血为瘀,炼液成痰,正气无存,局部脑髓蒸于毒热之中,脑髓损伤,无可复之机;毒性火热,最易耗气伤阴,所谓“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向周边蔓延之势,周边气阴因而亏耗,虽暂未受邪,但岌岌可危,随病程发展,周边脑髓正气渐耗,毒邪渐侵,也将严重受损。此时元神之府既无清阳气血的温煦濡养,又受火热毒邪的熏蒸毒害,神匿不展,病情遂成不可逆转之势。即使脑脉再通,脑髓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和改善,甚至还会因而加重,其原因在于火毒之邪炽盛,煎熬复通之气血,使之化瘀化火,进而使毒邪更盛。至此,病情呈现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临床上甚至可见脱、闭之危侯。
上述三个病理过程是在脑脉闭阻后相继发生的,最早出现的是脑髓失养,继而是毒邪内生,最后是毒伤脑髓,三者病程相互连接,但其间并无明显界限。脑髓失养,一方面使脑髓受损,功能失用,从而早期出现中风症状;另一方面,又可导致毒邪内生,为随后病情的加重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脑髓失养,其抗御毒邪侵袭的能力因而减弱或丧失,使失养脑髓更易遭受损伤。毒邪内生是脑髓失养的直接后果,又是脑髓失养向毒伤脑髓的过度,毒邪一经形成,遂成损害脑髓的关键致病因素。毒伤脑髓,内生毒邪一则蕴于闭阻脑脉周围,加重脑髓失养、熏蒸毒害局部脑髓,二则食气伤津,耗精损阴,使周边气阴亏耗,渐受其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三个病理过程不仅病程相连,而且病机相关,存在虚实因果联系,其中脑髓失养是虚,内生毒邪是实;脑髓失养是因,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是果;而毒邪生成后,转而伤正,又加重正虚。三者虚实相因、因果互济,共同构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病理机制。
2.4脑髓受损、变证丛生: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失养”和“毒伤”均可导致脑髓损伤,而脑髓损伤,神明不施、神机不展,全身脏腑失其所主,会出现许多脏腑变证。“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云籍七签.元气论》),说明髓海充实,则机体内环境平衡,脏腑功能正常,可以对抗邪气侵袭而保持健康,反之脑髓失养、虚损,则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抗御邪气侵袭的能力减弱;而脑髓内生之毒是致病力很强的一种邪气,有别于机体其他部位产生的疮毒、疖毒等内生毒邪,它居于天位,在元神之都,具有喜善变,状多端,攻脏腑,扰神明的特点[3],且最易耗气伤阴,既可损伤脑髓、耗伤脑髓局部之气阴,又可攻伐脏腑、耗伤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之气阴。所以脑髓之虚与内毒之实相互作用,脏腑失去脑之所主,功能失调;毒邪下侵、流窜脏腑,脏腑受邪,变证丛生。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脑神受损,神机不展,则五脏六腑就会受到威胁,出现危险。其中表现最早最突出的是魄门,“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功能紊乱,遭受毒邪侵袭,首先表现为魄门失调,启闭失司,大便异常,或失禁或腑实,而以腑气不通危害较大。腑实之证乃毒邪下注,结于肠腑而成,而腑实既成,又耗液伤阴,致气阴更伤。心失所主,上受毒邪熏蒸,心之气阴不足,发为心悸,脉象结代,甚而出现鱼翔、虾游等死脉,此即临床上常见的脑心综合征。肺为华盖,不耐寒热,肺失所主,毒邪下犯,则肺热怫郁,炼津为痰,痰热蕴肺,宣降失职,发为肺热,即西医所谓脑肺综合征。肝失所主,为毒热所伤,则肝失疏泄,情志异常,或为抑郁,或为烦躁;肾失所主,开合失司,邪毒下注膀胱,则或为遗尿,或为淋证;脾失所主,毒邪侵袭,则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上壅于肺;营卫失主,为毒邪所扰,营卫违和,阳不入阴,悟寐失常,或为失眠,或为睡眠倒错,或为汗出异常;毒邪下注于胃,灼伤胃络,则呕血便黑。无论伤及何脏,因毒邪之性多损气阴,故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后毒邪虽祛,气阴已伤,其临床证候多可见到气虚、阴虚之证,原因之一就在于急性期气阴耗伤过重。
脑虽为一身之主宰,但必须依靠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协调配合并不断得到五脏、六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才能使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五脏变证的出现,致使脏腑功能紊乱,心主血、肺主气、肾藏精、肝疏泄、脾升清等功能失和或不施,清阳之气、精华之血乏源,不能充养脑髓,则脑髓损伤进一步加重;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又会变生气滞、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进而使病情趋于恶化。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是一个因正气亏虚,导致多种致病因素逐渐产生并长期作用于人体,一时由诱因鼓动而发气血逆乱,形成脑脉闭阻进而脑髓失养、毒邪内生、毒伤脑髓所致的脑病。其病理机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病理阶段包括正气亏虚、多种致病因素的形成、气血逆乱、脑脉闭阻等四个病理过程,该阶段时程较长,是中风发病的基础,其中正气亏虚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诸多致病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是在诱因作用下形成阴阳气血逆乱的前提,而正气亏虚作为年老体衰、积损伤正的结果,是一个慢性虚损的过程。痰瘀诸邪是正气亏虚的结果,又直接参与了脑脉闭阻的形成并导致了是中风病的发生;气血逆乱是中风发病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痰瘀之邪因之上犯、闭阻脑脉;脑脉闭阻是第一个病理阶段的终末,同时又是第二个病理阶段的起点,构成了中风病始发态的病理基础,成为导致脑髓失养、毒邪内生、毒损脑髓相继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个病理阶段由脑脉闭阻后(亦即中风发病后)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构成。这个阶段时程较短,其间病情变化迅速,脑髓失养、毒邪内生、毒伤脑髓三者相继出现、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中风病急性期的病理基础。其中脑脉失养作为脑脉闭阻后最早发生的病理变化,是脑脉闭阻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也是脑髓损伤、功能失用而早期出现中风症状的原因,同时又是毒邪内生的病机关键,作为脑脉闭阻所导致的第一个病理环节,脑髓失养贯于穿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始终,并随毒邪耗伤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毒邪内生成因于脑髓失养,同时又为毒损脑髓提供了物质条件;毒损脑髓既可造成局部脑髓的不可逆损伤,又可耗气伤阴,使病变向周围发展。而在此阶段出现的脏腑变证使气血津液生成乏源、运行紊乱,全身功能处于一种低下状态,这转而又加重了脑髓失养和功能的损伤。可见缺血性中风一病,究其原因,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脑脉闭阻前后的两大病理阶段均是如此,而尤以脑脉闭阻后,这种病理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和突出。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严世芸.临床中医内科学[M].上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0
[2]刘亚琼,朱陵群,王硕仁,张允岭.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研究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9,32(2):27~29
[3]周庆博,骆丰,邵念方.中风热毒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0,24(3):176
作者单位:154100黑龙江省鹤岗市东方红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