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史家之作最重要的是历史性,即真实性,而其作为文学作品,又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即虚构性。纵观我国优秀的史学著作,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历史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例,探讨艺术真实存在的原因,以期对我国史学著作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先秦历史散文;虚构;神化;文史结合
史官写史,最重要的是要忠实还原历史,但我们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到许多虚构现象,这是违反历史真实还是一种还原真实的艺术手法?而先秦历史散文著作,虽然是史学著作,但其文学性有显著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艺术真实是作家所创造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否有冲突?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为何存在?我们在此简单探讨一下先秦著作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中虚构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历史在流传中被神化
早在上古时期,文字尚未出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而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而且带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事实上也就是上古神话,这可以说是“历史神话化”,把历史赋予神话色彩。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期,开始出现书面文学,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或多或少都受到上古神话的影响。
处于先秦时期的《尚书》是紧随上古神话而产生的史传作品。神话中的神、妖、人物等都变成了历史人物被写进了《尚书》中。此举实为大量运用神话,补充上古历史的空缺,而更远古的历史因为流传下来的情节过于曲折离奇且众说纷纭而不被记录入内。到了春秋战国这个复杂的历史时期,战争不断,生灵涂炭,史官撰写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上古的神话来寄托他们对和平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达到规劝君主的目的。所以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已经被神话化的历史,也就是上古的神话成为历史的素材,又再次逐渐被转化成历史,这就出现了“神话历史化”的现象。
从“历史神话化”到“神话历史化”,这中间产生的虚构成分在所难免,故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文史结合的传统特点
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虚构,因而与小说无异,也就是说,历史本是文学性的。在先秦著作中,记录历史真实的先秦历史散文,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为史学著作的写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学性,纵观先秦的历史著作,不少记载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基础上加入文学因素,从而形成了文史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左传》中体现得尤为典型。
《左传》的内容以详尽的史实说明了《春秋》的纲目。《春秋》写得十分简约,像大事记一般。而在《左传》中,记录同一件事,
不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翔实地写明,还插入了一段作者的评语,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那么,《左传》又是根据什么把《春秋》中的一句话拓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篇具有情节的故事呢?章培恒和骆玉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作者所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中说到:《左传》
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其中已经包含了若干虚拟成分;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又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悬想、揣摩,添加了不少内容。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完全依附于历史的。”如此看来,左丘明在撰写《左传》的时候,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的情节,使得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比较真实地放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简单来说,就是使“故事情节化”。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的文史结合,呈现出来的完整历史面貌,实际上是作家创造的艺术真实。虽然先秦的著作仍处于中国文学的起步阶段,但已经可以看出它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由于先秦的历史散文是以历史真实为根基,所以在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作者受到一定的事实限制,不能加入过多的自身的主观情绪。因此,在先秦历史散文中的虚构,多是作者从诗艺性角度对作品进行加工,从而取得理想效果。
如在《战国策》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中,“多采用夸张甚至虚构的方式,摄取人物性格中的典型特征,其中的情节有真的,也有假的,真的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提炼,假的也虚设得合情合理,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鲜明、更富个性、更典型。”像是《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其中的情节不可能全部都是真实的,必定有作者艺术创造的虚构,但是作者的出发点不是让读者相信事情的真实性,而是表现人物的形象。
不管是在《左传》《战国策》,还是在其他先秦著作中,里面的虚构现象,大多是假定性情境,而这种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的,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得到的素材,通过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对历史进行艺术创造”,反映了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也记录了一定的历史真实,通俗地说,就是达到文史结合的目的,由此也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写史的传统。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其实就是“真”与“幻”,二者不一定是冲突关系。因此,先秦著作是一种游离于“真”与“幻”的状态,那些虚构现象,为其注入了大量的活力,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内容,这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一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