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杨明宏405400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有些学生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的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其实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
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最轻松,因为给学生练的时间比较多。但要顺利并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那么容易。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课前一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在备课时,除了正常的备课外,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出现很大偏差。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则教师讲课内容会更丰富,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完成任务后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2、信息技术课不但要有教师自己的上课教案,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简单,学生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但学生自己操作时却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还应给学生提供有关操作步骤的学案。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3、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素材,哪些教学素材是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将素材准备好,并放在某个共享文件夹中,提供给学生使用。在每堂课前还有许多常规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教师机、学生机工作是否正常,网络是否畅通,教学控制系统是否可用等网络教室的准备工作。只有充分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趋于流畅;学生每堂课都能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技能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某一操作技能从不会到会,仅仅是掌握该操作技能的一个开始。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为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过程中,能维持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实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经常思考:如果我作为学生,我希望通过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去做一些什么事呢?比如说,学习文字处理软件,作为学生不只是为学word而去学word,通过学习word能制作出漂亮的电子小报,那该多好。再比如说学习windows基本操作。但是通过学习windows基本操作,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去认识老师和同学,可以进行资料共享,那么学生
(三)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制作一张名片,打印一个报告,编制一份小报,统计一个报表,设计一个课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马上完成任务,教师不应让其无所事事,而应给出一个新的任务,或是原任务的一个拓展,要注意该任务必须比原任务具备更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以激发这些学生的好胜心理,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新任务的探究中。另外,准备几个情景不同的任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不喜欢吃”的问题,但要注意不同任务所蕴含的操作技能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开展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