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探析

杜中洪

杜中洪(丽江市玉龙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目的探析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的检查成功率为100%,且图像质量良好。61例患者均确诊为阳性,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6.72%,其中术前误诊2例。结论腹部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性质进行推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腹部占位性病变;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4-0209-01

腹部是人身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解剖学角度来看[1],腹部从胸底的横膈膜直到骨盆的真假骨盆界限。腹部占位性病变主要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选取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现将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大患者81岁,年龄最小患者4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95±2.87)岁。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均显示为正常,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由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中途退出。

1.2方法本研究采用西门子1.5T的AVato核磁共振波谱仪,增强系列T1_Vibe_fs-tre,EFT-60(60MHz)分辨率0.32Hz,灵敏度:<0.001mmol/mL。参数分别为TR:3.24ms、TE:1.24ms,相位采样30%,切片采样0%,药物流速2.5ml/s,每版相位128,层距为0.4mm,层厚为1.80mm,视野为1.9×1.8×1.4mm。对患者行常规T1双回波、T2FRFSE扫描,采用磁共振容积动态进行增强进行多期、多方位动脉容积扫描,使用ADW4.6工作站组织重建。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国药准字H1086001),以钆喷酸双葡甲胺(C14H20GdN3O10?2C7H17NO5)计),药物用量以患者的体重为标准,每千克0.1mmol/kg,以每秒3ml的流速进行肘静脉注射,并团注20ml生理盐水(四川太平洋药业,国药准字H51023961)。

针对上腹部、下腹部,则在注射12-15s对比剂后,进行动脉期扫描,扫描时间为13-18s。患者呼吸两次后,对其进行静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对患者行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所用时间为2.5分钟。针对下腹部、盆腔,在注射25-30s对比剂后,开始扫描。

2结果2.1腹部占位性病变类型经检查,61例患者中,肝癌17例,胆囊癌12例,肝管癌9例,肾上腺素瘤7例,胃癌5例,子宫内膜癌6例,宫颈癌3例,先天性胆管囊肿2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阳性,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6.72%,其中术前误诊2例。

2.2影像学表现肝脏的影像学表现: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肝细胞肝癌的强化明显,门脉期消退加快,表现出明显的快进快出式强化性特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呈现出条状强化,且门脉期、平衡期逐渐趋向于中间强化,呈现出快进慢出的影像学特征。肝脓肿则表现出蜂房样变化,增强后呈现强化分隔。

胆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胆囊癌肿块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延迟轻度强化,对肝脏产生直接性侵犯。肝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为肝门区肿块,且可见肝内胆管的扩张形式为软藤状扩张,且肝门区肿块呈现轻度延迟强化。肝总管囊肿表现为胆总管重度扩张,腔内有明显的、均匀的信号显示,且管壁光滑度高,但胆总管下未出现充盈缺损或狭窄,经增强扫描后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强化。

胰腺癌肿块的影像学图像表现:动静脉期轻度强化病变或无强化病变,病灶边缘清晰度低,肝内出现多发性转移结节,且转移呈现环形强化状。

盆腔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子宫内膜癌影像学病变的信号较T1、T2混杂信号稍短,增强后扫描诚信出病灶轻度强化,且肌层侵犯显示较为清晰。宫颈癌则表现出稍短于T1信号,稍长于T2信号,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强化,但边缘欠清,可见明显的囊变坏死区。

腹膜后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肾上腺素皮脂腺瘤增强后呈现中度强化;腹膜后神经鞘瘤囊性病变增强后显示为延迟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3讨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均不断改善,且在腹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2-3],近年来,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腹部占位性病变中得到广泛应用。磁共振容积动态技术在原始信息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增加了KZ填充技术,使采集速度有所提升。

磁共振容积动态扫描技术不仅使扫描时间缩短,同时也提高了时间分辨率,使对兴趣区域的容积扫描实现一次性完成。在此基础上,根据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腹部占位性病变区域实施多期动态扫描的可能性提高,更有利于对病变区域的性质进行诊断和鉴别。

与此同时,采用脂肪抑制效能更高的SPECIEL技术,具有较好的抑脂效果,可使图像质量明显提升。此外,SPECIEL技术在薄层扫描中的空间分辨率更高,且信噪比更好。

现阶段临床上,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主要作用于肝脏,肝脏的血供特点主要作用于不同的病变组织,且在动态增强容积扫描中呈现出不同的强化性特征,故可对病变行定性定量诊断。经试验研究,本次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检查成功率为100%,61例患者均确诊为阳性,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术前误诊2例,阳性检出率为96.72%。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从本次研究结果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并从对肝脏的扫描检查上逐渐拓展到全腹部检查,且获得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可对腹部病变进行准确诊断。本研究中61例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均检查成功,图像质量良好,可为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依据。此外,肝脏中较为常见的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后均可获得明显的强化特征,而胆道、盆腔、胰腺以及胃肠道病变患者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后,可对病变组织进行定位、定性和分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病变周围组织、血管浸润性以及病灶是否转移进行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综上所述,腹部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性质进行推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1]施少华,陈庆东,陈哲,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8):1330-1333.[2]尹成俊,鲁国卫,章宏,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5):983-985.[3]杨富辉,普福顺,罗家滨,等.磁共振增强联合DWI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3):470-471.[4]贺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肝脏,2015,20(7):5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