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监测,实验组则接受全面监测以及护理,对比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测护理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测以及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有效的监测以及护理,可以较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不同部位;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中,是内科急症之一[1],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措施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均已经确诊。患者平均年龄为(62.36±2.10)岁,男女比例为51/49,侧壁心肌梗死伴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例,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0例,右室心肌梗死伴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例,广泛前臂型心肌梗死患者4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6例。
随机将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2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常规的监测,即将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并对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进行记录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监测以及护理,即:
1.2.1右室心肌梗死伴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监测以及护理时,应对患者的容量负荷、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若发现患者存在左心衰竭的情况,则应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措施。
1.2.2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监测以及护理时,应对患者的起搏心电图、起搏频率以及阀指等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心电波变化、起搏功能情况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导管脱落以及心律失常的情况。
1.2.3侧壁心肌梗死以及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监测以及护理时,应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休克、心肌缺血、快速心律失常以及心室颤动的情况,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则应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抢救。
1.3观察指标
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测以及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显效:梗死部位得到显著的改善,其症状得以控制;有效:梗死部位存在改善的趋势,其临床症状得以控制[2];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以显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测以及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1:
3讨论
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3],临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监测以及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心肌梗死位置为患者实施相应的监测以及护理,以此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监测以及护理,主要包括心室颤动监测护理、血压监测护理、心电监护护理,若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情况,则应根据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实施相应的护理。此种监测方法可以对存在多部位并发心肌梗死、单一部位心肌梗死以及伴有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情况更加及时以及准确的显示出来,同时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心电图变化规律以及病状表现进行了解,从而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来缓解其临床症状[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全面监测以及护理的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监测以及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梗死部位,给予患者相应的监测以及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监测以及护理的效果,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慧玲,张海玲,史云霞等.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8):1074-1076.
[2]杨树文.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3(7):175-176.
[3]田荣姝.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监测护理方法[J].医学信息,2013,27(27):151-151.
[4]刘晓霞.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要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9):242.
[5]万良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