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研究性学习
1.1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只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设计,自己搜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汇于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没有结果。
1.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1.3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
课程改革的一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等,探索可以使课堂多一份灵动与飞扬,多一份朝气与活力。
2.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2.1载体的广泛性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精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日常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2.2过程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联系,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必须情境化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兴趣。
2.3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从而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任的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并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学习策略
3.1知识探索型
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性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授Goodmanners一节课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回顾已有的体验、访问他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列出中国餐桌礼仪,然后再通过类似的途径了解西方国家礼仪,然后进行对照比较,同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学生兴趣盎然,分析问题合情合理,且见解独到。同样的问题老师讲解也很快,很明了,但是起不到探究的作用,也就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2热点讨论性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这种类型的课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社会实践性突出。例如:在讲解Computer一课时,针对学生上网现象有时发生,影响学习,要求学生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调查原因,解决方法等问题。因为事情是发生在身上或同学身上,学生敢于坦露心声,形成的报告具有代表性,无形中为老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
3.3主体研究性
主体研究性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搜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例如:在上Goingplace这一单元时,恰逢国庆假期前夕,我把去年暑假旅游时的几张照片呈现给大家,把现实和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激发的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以Goonatrip为主题,在国庆假期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活动,对象可以是自身经历的研究,也可以是对亲朋好友及周围人群的研究。国庆假期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交了一篇研究性报告,内容长短不一,但都是有话可说,而且不是空洞无物。有些话题甚至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开发自然资源、振兴家乡经济等。这次主题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