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吕献兰

吕献兰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和“三之”论。【关键词】许渊冲“三美”“三似”“三化”“三之”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5-0026-02

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同时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多种名著译成中文。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倡导“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为译界狂才。

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大理论家。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四个“三”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译诗的效果论——“三似”论;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1.理论来源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①许渊冲先生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②

2.理论内涵

“意美”是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与原诗的对应程度。“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许先生认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但一般而言,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先生却一直不畏艰难,勇于尝试。在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上,许先生就创新的使用了许多方法,如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来表达原文的音美。还在词语的选择,长短和对称上尽量做到意美、形美。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译成:

Inthesteepskycoldwavesareswiftlysweepingby;

Onthevastearthwarmwindsgraduallygrowinghigh.

不但是状语对状语,主、谓语对主、谓语,还用了sweep的双声来译“滚滚”,用了grow的双声来译“微微”,传达了原文的“三美”。

二“三似”论——形似、意似、神似

1.理论来源

傅雷曾经提出过“神似”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他提出了“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许先生在继承了傅雷先生的“神似”精神和美学追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三似”说。

2.理论内涵

许先生认为,“三似”是“三美”的基础。其中形似是低层次的,神似才是高层次的追求。如果只译出了形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内容,就只是“形似”,如果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并没有传达原文的神韵和意味,那也只是“意似”。许先生的“三似”说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③

形似:l+1<2

意似:l+l=2

神似:1+l>2

三“三化”论——浅化、等化、深化

1.理论来源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了。”

2.理论内涵

许先生认为,传达原文的“三美”可以用“三化”的方法。等化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等。形似的对等如“黄河入海流”译成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ws.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行等。抽象化如“欲穷千里目”译成enjoyagrandersight.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特殊化如“我心伤悲”译成Mygriefoverflows.

这里我们要引用许先生的一个简表④来说明三化——“浅化”、“等化”和“深化”三者之间的差别。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浅化是最低的标准,浅化是为了意似,它可以改变译语的弱势,使译文比较易懂;等化是为了意似又形似,它可以取得译语对原语的均势;深化是最高的标准,深化是为了神似,它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能译出原作深层所有而表层所无的东西,即“传神”。

四“三之”论——知之、乐之、好之

1.理论来源

“三之”说源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境界说”。许先生将“境界说”应用到诗歌翻译的目的论上提出了诗歌翻译应该达到的三个境界,又借用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结成诗词翻译的“三之”论。

2.理论内涵

许先生认为,理想的诗歌翻译必须让读者根据译文得到知之、好之、乐之的接受效果。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什么,译者帮助译文读者清除语言的障碍;所谓“好之”,就是使译文读者喜欢译文,而这种喜欢是纯粹缘起于译文自身的文字表达;所谓“乐之”,就是让译文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如何说”都感到乐趣,从感情上得到译文在艺术上的美的享受。“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融入读者因素的考虑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也是许先生翻译实践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五结束语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和“三之”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分别从翻译这项活动的不同方面来论述了翻译的本质。正如许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中总结的那样:文学翻译的本体是“美”,方法是“化”,目的是“之”。简单地说,文学翻译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许先生的这些创造性的翻译理论在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Z].北京:三联书店,1996:62

②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52

③许渊冲.文学翻译:l+l=3[J].外国语,1990(l):9

④许渊冲.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J].翻译通讯,1982(4):20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4]许渊冲.诗书人生[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5]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6]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Z].北京:三联书店,1996

[8]杨青.简论许渊的中诗英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