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李湘张果(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473083)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9-0295-01
【摘要】精神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逃跑是每所精神病院屡见不鲜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在逃跑过程中出现意外。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逃跑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逃跑病人中男17例(79%),女4例(21%),平均年龄18-45岁。
1.2临床资料精神分裂症17例(78.9%),狂躁症2例(10.5%),抑郁症2例(10.5%)。出逃时处于急性期(1-10天内)3例(15.8%),缓解期16例(73.7%),恢复期2例(10.5%)。
1.3逃跑方式1.外出检查时13例(58.5%)。2.趁工作人员进出病房时强行夺门而逃3例(15.8%)。3.由于工作人员对病情认识不足致病人逃跑2例(10.5%)。4.中夜班撬门外逃3例(15.8%)。
1.4出逃方式安全找回8例,回到家中12例,1例在外流浪一天后给家人联系后被接回。
2原因分析
2.1来自患者因素①多数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认为无需住院治疗;而是被家人哄骗入院,当看到那一道一道的铁门时,心中萌发逃跑的观念。②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住院是对其迫害而设法离开医院。③患者为实现某种病态心理而设法脱离医院,如上访、告状、社会偏见(有自知力,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害怕住院后戴上精神病的帽子,熟人、社会看不起自己)等。④对精神病患者采取封闭式管理,患者自觉被囚禁,生活单调,无所事事,乏味无趣,想方设法离开医院。⑤长期住院的病人,想家,想亲人,想家人,想孩子,可家人又未及时探视,极力讨好护理人员,乘外出之机逃跑。
2.2来自工作人员因素在工作中,常常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态度生硬等造成患者出走。如工作人员离岗或注意力不集中给患者可机之乘。工作人员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解释不耐心给患者以恶性刺激,使患者产生不满心理。病房设施或损失未及时修补,患者借外出检查和活动机会出走。
2.3来自环境影响住院期间患者感到生活单调、苦闷、受拘束和限制,处处不自由等而出走;有的患者可能牵挂家庭,想念孩子而出走。另外,患者还可能因对住院和治疗恐惧而出走,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误解和恐惧。
3护理对策
3.1加强病情观察,在工作中多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对重点病人重点观察,确保病人在工作中的视线内活动,平时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与病人一同分析其精神症状,让病人了解此病住院系统治疗的重要性。对长期住院病人,应与家人取得联系,让家人定期来探视,或给予电话问候,使病人能够安心住院配合治疗。
3.2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牢牢记住,并切实落到日常工作中去。门窗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病区办公室、治疗室、值班室等场所及时关锁,不能让患者进出这些场所。严格保管各类危险品,经常检查患者床单元,床头柜及自身有无金属制品。工作人员要保管好钥匙,切不可随意乱放或借给患者,如有丢失,应及时找回。
3.3病人外出检查时,由工作人员专门陪护。首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根据病人病情、人数、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带领检查,工作人员经验丰富,了解病情,对有外逃企图者暂缓带出。
3.4加强巡查,随时警惕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护士要了解病史,重视患者主诉,如发现患者的情绪波动,要及时交班并写好护理记录。
3.5在排班方面,注意科学搭配,在年龄上、工作经验上、身高和身体素质上以及工作人员性格上,要注意他们的互补性,上班人员要熟悉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了解病史,对有逃跑企图者应做到心中有数。晚间病人就寝时,将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安排在易于观察的病房,使其一举一动都处在工作人员视线内。巡视病房时,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切不可让病人摸着规律。
3.6对患者方面,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新入院的病人及无自知力和受幻觉妄想支配产生逃跑企图的患者作特级护理,专人负责,重点观察。对恢复期的病人做好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其次做好无抽搐等特殊治疗的心理护理,治疗前向患者说明目的、意义,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
4体会
预防精神病患者逃跑是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平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动态,发挥全院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做到及时防范,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武跃明.精神病护理学.2007,56.
[2]宁宁.精神科护士手册.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