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体会

车颖华

车颖华(云南省急救中心医教科650106)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157-02

【摘要】目的探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方法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带教。重视细节培训,做到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并制定考核评分表,严格考核。结果全部学员考核合格,基本掌握CPR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结论依新指南培训,充分关注学员对技能的把握、理解和运用,是提高目击者实施CPR自愿度及急救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心肺复苏术是最基本的急救技术。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与院前急救低普及率呈极大反差[1],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在院前没有得到目击者的心肺复苏。本文就我中心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对587名公众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新指南)实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的自愿度及成功率,充分发挥其院前急救作用。

1对象

电力系统378人、烟草公司142人、野外生存训练教练20人参加初训;电力系统147人参加复训。

2时间及师资

理论课1小时,模型实训3小时。师资为1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

3方法

3.1理论依新指南的基本内容和要点,通过教材、录像带、幻灯片等教学,学习心脏骤停的概念、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及早复苏的目的,操作步骤,复苏成功的标准等。其中生存链、抢救程序由“A—B—C”变为“C—A—B”模式的原因、高质量复苏的要求等是理论讲解的重点。

生存链中强调:(1)从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到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的五个环节,环环相连紧密相扣,每个环节施行得越早、环与环之间扣得越紧,抢救的成功率越高[2]。(2)“快速除颤”是公众认知度较低的内容之一。要让公众认识到,室颤是一种最严重、最致命的心律失常;室颤的发生,意味着心、脑等全身血液循环的中断;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因此,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同时及早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的关键[2]。

3.2操作练习:是培训的重点环节。每组10—15人,配备1具心肺复苏模拟人和一名培训教师。程序:教师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导师教授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新指南标准),分项讲解并在模拟人上示范,指出常见的认识误区及错误做法,再连贯示范一遍,最后教师与学员1对1指导下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员反复练习至完全掌握。

3.3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3.1流程不熟悉,动作不简练、不流畅等,不能确保5轮胸外按压与吹气30:2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将造成抢救时机的延误。通过主动强化记忆、反复练习来熟练掌握操作步骤。

3.3.2检查脉搏是一项较为困难的操作,不能在此浪费太多时间,应淡化脉搏检查的重要性。当发现成人突然倒下,经评估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时,即视为心脏骤停。

3.3.3胸外按压的错误最多,常为按压频率不足、深度不够、胸部回弹不完全、着力点不在掌跟部、身体前倾不到位、上肢弯曲、肘关节摇摆、按压部位移动等。应通过“报数”把握整个操作速度;培训教师加强责任心,及时纠错,学员反复练习等解决。

胸外按压还有不合理的停顿现象。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学员理解其后果,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即使是很短的停顿,都会对心、脑的血供造成严重影响。新指南始终强调胸外按压的尽量减少中断,才能达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3.3.4开放气道难度较大,学员不易掌握。常致气道开放不全,吹气不畅或严重漏气,见不到胸廓起伏。通过反复示范双手如何施力的细节、反复练习加以解决。

3.3.5淡化口对口人工呼吸,避免过度通气。研究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对比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的复苏,二者存活率相近[3]。

3.3.6运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行“除颤”练习时,注意解决操作步骤颠倒、电极片放置位置不正确、除颤后行胸外按压常有延迟等问题。

4效果

4.1据新指南的要求,制定评分标准,严格考核。学员考核合格(除5名补考合格外,其余582名学员一次性考核合格),基本掌握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技能,达到培训目标。

4.2通过新指南的培训,即强调胸外按压、抢救程序从“A—B—C”到“C—A—B”模式的变化、淡化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是提高目击者实施CPR自愿度及急救能力的有效方法。

5讨论

5.1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师资培养是关键。我中心充分挖掘内部人才资源,举办师资培训班,于2011年8月特邀美国心脏协会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导师为30名医务人员根据新指南进行急救技能、教学技能的培训,其中教学技能的培训是重点。通过培训,使师资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具体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为提高讲授水平,优化培训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5.2新指南的修订,降低了专业要求,删除部分繁琐而无效的急救行为,以节省时间抢救生命;强调压胸是人人都可轻易上手的动作,如果施救者不熟悉相关程序,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只要用力并快速在胸部中央按压即可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因此,通过培训,绝大多数学员的自信心增强,实施CPR的自愿度提高,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

5.3成人突发心脏骤停时,最初可表现为叹气式呼吸或有癫痫样发作等非典型表现,常使施救者困惑而导致呼救或开始CPR的延误。可由学员模拟情景及这些非典型表现强化练习,以提高对心脏骤停的判断能力。

5.4公众学员不易记住理想状态下心肺复苏成功的六条标准。简单的判断是颈动脉搏动可触及,或病人呼吸恢复,或有眼球、肢体的活动,上述三种情况均可提示循环恢复,此时保持有效通气即可。

5.5总结与讲评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互动的方式,先聆听学员对培训的看法和感受,协助反思其表现,再由教师采用“三明治”法,即从优点—缺点—优点,从整体—个体,围绕规范性、流畅性、时间要求等进行分析、总结与讲评,把少数人的经验与教训变成大家的经验与共识,让学员有深刻的体会,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对非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0):1271—1272.

[2]李宗浩.首席专家李宗浩谈急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53—056.

[3]Lund-KordahlI,OlasveengenTM,LoremT,etal.Improvingoutcome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bystrengtheningweaklinksofthelocalchainofsurvival:qualityofadvancedlifesupportandcare.Resuscitation,2010,81(4):4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