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

/ 1

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

顾焕成(湟中县汉东中心学校青海湟中811605)

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操作方法要恰当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也可以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但是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操作过程要有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3.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推导出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从前面体验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立即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又如:在教学几何形体时,让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他们用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

4.注意发挥语言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思考,是学生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基础,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我们必须从遵循这一规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培养学生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收稿日期: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