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昕(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关键词】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64-01
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将血红蛋白中各正常成分或异常成分分离,以便进一步鉴定或定量测定。用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CIEF)和区带电泳(CZE)可分离出十几种Hb变异链,有作者采用CZE法对正常人和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样品在pH11.8碱性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进行分离,分离的速度很快(<8分钟),两者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1]。对胎儿红细胞处理后,分离其血红蛋白,可分离出α、β和γ几种球蛋白链,如采用低pH3.2的缓冲液,虽然分析时间延长,但变异体的分辨效果更佳。显然CE技术对鉴别诊断血红蛋白病起重要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受检300例均为门诊进行婚前检查或前前检查人员。其中男60例,女240例,年龄22~35岁,平均为29岁。
1.2方法电泳槽中的阳极注入pH9.1的Tris缓冲溶液,阴极注入pH8.6的巴比妥缓冲溶液,要求两极液面尽量成同一水平。把醋酸纤维素薄膜裁成4cm×12cm大小,浸入薄膜浸泡液中10min左右,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浸泡液,把薄膜粗面朝上,贴在电泳槽支架上,用两层纱布搭桥,不接通电源,自由平衡5min。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2~3μ浓度为180~100g/L的血红蛋白溶液,放在盖玻片边缘(盖玻片长约1cm),把血红蛋白液用盖玻片印在醋酸纤维素薄膜靠阴极一端约1.5cm处(薄膜下衬一片干燥滤纸,吸去多余的血红蛋白液),同时用正常人血红蛋白液作对照。接通电源,平衡5min,电压调至150V,电流量约为0.2mA/cm簿膜宽,电泳15~20min。电泳完毕后,取下薄膜条,置于氨基黑10B染色液里染色10min,取出,用漂洗液漂洗,换液数次,直至薄膜条洁白为止。
2结果
在pH8.6或pH8.8电泳时,正常人的血红蛋白A及血红蛋白A2都向正极方向泳动,血红蛋白A在前,血红蛋白A2在后。但血红蛋白F与血红蛋白A的位置很靠近,难以准确地分离和定量,可作1min碱变性试验,来测定血红蛋白F。300例血红蛋白电泳结果中检验异常96例,HbA2的平均值为2.3%;范围在1.1%~3.2%之间。HbA2增高是β-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一个重要特征。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
3讨论
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改变使其等电点发生变化,在电泳时其泳动速度与正常血红蛋白不同。一般用以检出各种异常血红蛋白的主要电泳方法是在pH8.6或pH8.8条件下进行,有时需要用pH7.0、6.8、6.5或6.25的条件作进一步的鉴别。作为电泳支持物可采用层析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淀粉胶、淀粉板或琼脂胶,不同支持物的电泳各有其特点,可根据需要选择。
在pH8.6或pH8.8碱性缓冲液中电泳时,各种血红蛋白都向阳极泳动,按其泳速可大致分为6组。血红蛋白E:血红蛋白E泳速与血红蛋白A2相等。在患者的血红蛋白中血红蛋白E的含量超过20%。虽然血红蛋白C的泳速与血红蛋白A2很接近,在此电泳中不能分离,但可进一步作pH6.25琼脂电泳加以区别,这时血红蛋白E与血红蛋白A2电泳位置相同,而与血红蛋白C分离。血红蛋白S在碱性条件下,电泳速度与异常血红蛋白S相同或接近的异常血红蛋白有血红蛋白D、血红蛋白G以及某些不稳定血红蛋白(如Zürich等),但它们的镰变试验阴性及还原血红蛋白溶解度正常,而血红蛋白S的镰变试验阳性及还原血红蛋白溶解度降低,可加以区别[2]。血红蛋白G的泳速较血红蛋白D快。不稳定血红蛋白可进行热不稳定试验加以确诊。测定血红蛋白F是诊断重型和中间型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淀粉板电泳可以分清血红蛋白F与血红蛋白A两条区带,定量测定结果与抗碱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相似。血红蛋白H:进行电泳时,可以出现一条快速的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在pH6.5淀粉胶电泳中该区带仍向阳极移动,结合H包涵体阳性,可以确诊为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H的等电点是pH5.6。在pH6.5或pH6.8的条件下,血红蛋白H向正极泳动,而其他血红蛋白则向负极泳动,这对进一步鉴定血红蛋白H有特定意义。血红蛋白M经转变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M后,在pH6.8条件下可与血红蛋白A分开。利用pH6.8电泳,还可以分离血红蛋白E与血红蛋白A2及过筛不稳定血红蛋白。在pH8.6条件下,有几种异常血红蛋白的泳速相同或接近[3]。在pH6.25时,可进一步区分。例如,将血红蛋白S与血红蛋白D及血红蛋白G分开;将血红蛋白C与血红蛋白O、血红蛋白E及血红蛋白A2分开;又可将血红蛋白O与血红蛋白C、血红蛋白E及血红蛋白A2分开。
参考文献
[1]秦文斌.红细胞外血红蛋白A与血红蛋白A2之间的相互作用[J].生物化学杂志,1991,7(5):583
[2]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