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海涛山东省栖霞市翠屏小学265300
学生有了发明制作活动的思维能力后,还必须以一定的创作技法做支持。在科学探究拓展活动进行指导再实践中,我根据科学三维目标,从指导小发明、小制作方面展开了实践研究。
一、指导小发明
可通过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分析研究、辅导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分阶段目标学习创新、模仿创新到围绕小发明的“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原则独立创新。例如:让学生思考课题——怎样节约用水?你有什么办法?先请学生画图设计发明的装置,接着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发明设计是否具备发明“三性”的要求,再让学生围绕发明“三性”原则修改发明设计图,最后做出模型与成品。在这一过程中我常采用“例举发明”启发学生创新,具体思路是:通过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发明案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出示课题为新式门,并说明目的是满足房主的各种需要,引导并启发学生从实际方面去创新发明,适当讲解实例(安全防盗门、电铃门、加固防盗门、可透视防盗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创新设想与发明实例相比较。
二、指导小制作
大量的理论学习、开放的思维形式和丰富的创作技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小制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去发明、去实践、去创作。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三维目标,我通过探究式地指导学生围绕科学制作“三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开展制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小制作的能力。大概流程为:先引导学生明白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再收集设计的想法,让学生思考研究遇到的问题能否解决,接着选出最好的想法进行设计,最后思考方案还能做哪些改进之后进行制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的实践。
1.低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突出“玩”和“小”,尽量简便易行。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嗜好,因此低段开展小制作既是活动也是游戏。为此,我们在开展低段制作活动时,力求游戏化,突出鲜明的“玩”的特点,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懂得一定的科学道理和掌握初步的发明制作技巧。比如我们开展的“吹气球竞赛”、“木棒拼图比赛”等,既有游戏性又有竞争性,既动手又动脑,突出了“玩”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而且竞赛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班内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年级间进行,很适合低段儿童开展。
小学低段的发明活动要注重手脑并用,但低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需要动手制作的科技发明要简便易行,突出一个“小”字。这个“小”字是指制作的材料易取、制作的过程简便、所需的工具少。比如前面提到的“木棒拼图”、“吹气球比赛”等,材料只需几根小棒和几个气球,工具也只要吸管、小刀等一些低段儿童常用的工具。
当然,在开展低年级科技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增加科技含量,在活动中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儿童对科学进行探索的兴趣。比如“吹气球比赛”中:怎样才能快速地将气球吹大?怎样绑气球可以让气球不漏气?怎样可以让气球吹得更大?……
2.中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突出一个“多”字,力求丰富多彩。
三、四年级中段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又不易长久。因此,要不断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就必须力求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丰富多彩,以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低段以简单制作为主,那么在中段就应该增强制作的难度。我们先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小制作的电影录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做一下这些简单的小制作,如潜望镜、万花筒等,接着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创作一些比较新颖、实用的生活玩具和物品。如:利用一些透明小瓶子做一盏水晶灯,在家里既可作为学习时的台灯又能起到装饰品的效果;利用废旧可乐瓶罐制作一些家庭小装饰品等。要在积极鼓励学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激情。
3.高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突出“实”字,做到实事求是。
小制作活动的开展最终就是要使学生的设想或小制作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因此我们在对高段年级的小制作指导中,追求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重点是对生活中一些物品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思考,以此为基础对生活用品进行改良、优化、完善。如下面一些问题就是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单制作的:
(1)普通雨衣穿在身上会紧贴住身体,最后还是会弄湿衣服,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与身体隔离呢?(充气雨衣)
(2)平常使用的铅笔太浪费木材,想想可用什么材料进行代替呢?(蜡制铅笔)
(3)我们在擦黑板时会有大量的粉笔灰尘掉下来,有什么方法可减少教室里的这种粉尘污染呢?(磁粉式黑板)
……
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了诸多的想法。例如第二个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学生将不可再生资源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来代替,认为可以用塑料、橡胶、蜡等来代替木材,并用蜡做铅笔的外壳,制成了一种新式的可回收铅笔。
结合经验基础,利用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逐渐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革新的习惯,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