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47199)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分析我县70例60岁以上的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特点,根据其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之后给予相应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效果。结果: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均存在恐惧、羞愧自责、孤独、无助、忧郁和消极悲观的负面心理,经有效干预后多数能面对现实,恢复平和的心态。结论: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且多数难以自我调节,不能自行排除心理障碍,及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能帮助他们取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缓解消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心理特点分析;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07-0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其危害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1]。经过多年努力不懈地干预防控措施,我国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整体呈现低流行态势[2]--[3]。我县1991年1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至2013年12月已报告HIV/AID总人数336人,其中60—84岁的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70例,占总数20.83%。近几年来我县报告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人数在不断增多,给其本人和家属均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实施有效地干预措施,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非常必要。现将我县70例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干预措施详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县70例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其中HIV感染者42例,AIDS病人28例;年龄为60—84岁,平均年龄为66.76岁;男性51例,女性19例;高中或以上8例,初中16例,小学39例,文盲7例;传播途径:性途径传播68例,血液传播2例。
1.2研究方法分析个体信息资料总结其心理特点,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给予保护性干预措施: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定期跟踪随访,尊重并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不评判、不歧视,以专业的角度给予患者同情、理解和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开放式沟通: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让其尽情宣泄内心情绪,减轻内心压力;③帮助患者争取家属的支持:向患者家属讲解和分析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措施;告知家属患者渴望得到家庭的关心和照顾,需要家属的帮助与支持,家属的理解和宽容在患者基本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告知患者和家属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让他们知道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同时指导患者自身注意做好防传染措施,预防二次传染;日常生活中皮肤或黏膜损伤后要及时妥善处理,避免污染或接触他人;指导家属掌握自我防护技能,照顾患者时注意自我保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和分泌物,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要消毒处理。最后鼓励家属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控知识,放下思想包袱,给予患者理解、支持和鼓励;④向HIV感染者/AIDS病人和家属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告之国家防治艾滋病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四免一关怀”的政策,帮助经济困难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获得社会救助金,缓解家庭经济负担;⑤动员做CD4免疫细胞计数检测,动员适合抗病毒治疗,且治疗依从性良好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早期治疗可控制病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遵医嘱合理用药,向其介绍药物治疗的积极意义和良好用药依从的重要性,消除其对药物副作用的疑虑;定期检测CD4免疫细胞计数,警惕发热、持续性腹泻和头痛等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2.结果
分析70例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为:①恐惧:本组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很有限,对疾病和死亡严重恐惧,AIDS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害后极易发生很多并发症,且该病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死率高,患者恐惧疾病预后。同时担心将病毒传染家人,心理极度恐惧;②羞愧自责:多数HIV感染者/AIDS病人认为人们对感染艾滋病的理解就是生活放纵、性乱的结果,关系到个人道德品质问题,感觉羞愧和懊恼,无法面对家人;③孤独和忧郁: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局限,潜意识之中感觉感染艾滋病是一种耻辱,HIV感染者/AIDS病人极易遭到家人和社会的歧视,因此,他们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愿与亲戚朋友相聚,遇到困难和痛苦自己承担,不愿求助他人,逐渐产生孤独、忧郁和无助感,被社会边缘化;④消极悲观:患者担心疾病治疗费用高,也担心治疗周期长,药物毒副作用大,加之自身年龄较大,极易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甚至会放弃治疗,消极等待死亡[4]--[5]。
本次研究70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其中22例死亡,42例经过积极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后消极情绪得到释放,心态平和,积极面对现实,26例接受抗病毒治疗。
3.小结
艾滋病已成为我国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极高,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艾滋病防治工作应得到全社会重视和参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均存在恐惧、羞愧自责、孤独、无助、忧郁和消极悲观的负面心理,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肉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还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和隔离,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6]。艾滋病防治相关人员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患者的自信与自立能力,要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争取家人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充分调动患者潜在积极因素,鼓励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潘绥铭,盈盈,李楯,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85-95+207.
[2]陈东,刘剑,刘德海,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1):3-7.
[3]赵二江,崔丹,梁淑英,等.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597-1599.
[4]胡敏华,老年艾滋病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33-34.
[5]罗海莲,林光惠,陈小英.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09,7(9):2278-2279.
[6]雷励,梁淑英,田庆丰,农村HIV/AIDS的社会支持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8,17(1):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