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静滴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预防静滴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研究

代琳波柏亚玲孟涛董艳

代琳波柏亚玲孟涛董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710032)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258例静脉滴注脂肪乳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29例,实验组输液前后静滴生理盐水50ml,对照组直接静脉给药。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对258例静脉滴注脂肪乳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浓度、用药时间、血管性疾病、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等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88%,而对照组为33.3%。(χ2=36.96.P<0.001)。静脉滴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血管性疾病、药物浓度、速度、用药时间有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过敏体质:-6.057(P=0.001),有无血管疾病:-3.275(P=0.005),浓度:-2.313(P=0.007),用药时间:-0.213(P=0.036)。结论输液前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0ml、掌握好患者的药物浓度、用药时间、合理选择血管可以减少静脉滴注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发生。而静脉炎的发生与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血管性疾病、药物浓度、用药时间有关。

【关键词】脂肪乳静脉炎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374-02

我科收治的头颈部肿瘤及大手术后的患者日益增多,术后营养支持大多会有脂肪乳的应用,因脂肪乳微粒直径较大,其微粒直径大小和生物特性与天然乳糜微粒相似,静脉滴注时易对血管产生刺激。临床上静脉炎的发生率上升[1],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病区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258例静脉使用脂肪乳的患者,其中男118例、女140例,年龄18岁至65岁,平均35.2±12.3岁,病程10-30天。

1.2纳入标准:

①2009~2011年度本科室静脉使用脂肪乳的患者

②入组前一月无感染现象,

③半年内未使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④有一定理解能力,听力正常,阅读能力正常,书写能力正常及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听力缺失,不能正常回答和表达意愿的者。

1.3研究方法

1.3.1干预方法

258例患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9例,实验组在静脉使用脂肪乳治疗前后给予静滴50ml生理盐水,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直接静脉给予脂肪乳。对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对照。

对258例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程、浓度、用药时间、有无血管性疾病等相关因素分析。

1.3.2评价标准

观察标准根据WHO规定的静脉反应分级标准。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0级:局部皮肤无改变,无疼痛;Ⅰ级:局部皮肤发红,轻度疼痛;Ⅱ级:局部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Ⅲ级:局部中度肿胀,中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Ⅳ级:局部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直径>1cm,影响肢体功能。

1.4资料分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静脉炎发生率运用χ2检验,采用Lon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表1

实验组129例患者5例发生静脉炎(均为Ⅰ级),发生率为3.88%;对照组129例患者43例发生静脉炎(Ⅰ级15例、Ⅱ级28例),发生率为33.3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χ2p

观察例数129129

发生静脉炎543

发生率%3.8833.3336.96<0.001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静脉使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静脉滴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血管性疾病、药物浓度、用药时间有相关关系,见表2。

表2静脉使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回归系数标准误t值P值

过敏体质-6.0570.006-4.8110.001

有无血管性疾病-3.2750.096-2.8750.005

浓度-2.3130.002-2.7600.007

用药时间-0.2130.100-2.1240.036

年龄0.1240.003-1,3760.172

性别0.1160.0671.7430.085

3.讨论

3.1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使用脂肪乳治疗前后给予静滴50ml生理盐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直接给予输注脂肪乳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88%,而对照组为33.3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输注脂肪乳前后以生理盐水冲管,降低了脂肪乳的浓度,减少对局部血管的刺激,从而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有研究报道,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8.0%-26.7%。药物性静脉炎占15.3%-19.5%,临床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很多,但是单就输注脂肪乳所致静脉炎本研究发现是过敏体质、否有血管性疾病、药物浓度、用药时间有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年龄无太大关系p>0.05,无统计学意义。[1]本研究与以上报道基本相符。

3.2静脉使用脂肪乳所致的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机体属过敏性体质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用药后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与此观点一致,据报道,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偶有发热、寒战、面部潮红、浮肿和静脉炎等,如有药物过敏史者上述症状可加重。

3.2.2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亦与静脉炎发生率密切相关,例如风湿病患者因伴有静脉壁生物性损伤,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血管损伤被认为是血栓性静脉炎的是动因素。本研究有35例血管疾病的患者Ⅱ级静脉炎的发生率达65%。

3.2.3药液浓度高低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浓度药液短时输注是静脉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2]。此观点与本研究观点相一致。

3.2.4本研究结果显示,输注脂肪乳时间的长短与静脉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其浓度较高、刺激性大,静脉输注时易对血管产生刺激,再加上液体中存在非代谢性微粒随药液进入血液后长时间刺激,可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痛或局部条索状等静脉炎的症状[3]。

3.3预防对策

3.3.1用药前应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及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3.3.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避免或减少在血管疾患侧穿刺,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品,以及面对末梢循环差的患者,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

3.3.3合理安排输液,先输入高渗、刺激性强、浓度高药物,后输非刺激性药物,输入高渗,刺激性强药物前后,静脉滴注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3.4规范临床用药安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控制输注时间,尽可能减少因长时间输注对血管的刺激,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详细记录,多巡视,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及时更换穿刺部位,防止局部静脉长时间受到刺激引发生静脉炎。

4.结论

通过本研究针对输注脂肪乳引起静脉炎直接相关因素采取预防对策,改变常规我科直接输注脂肪乳的习惯,在输注前后生理盐水冲管,尽可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建议可广泛使用。但本研究仅应用一种干预措施,存在局限性,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针对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这不仅可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而且可改善患者对静脉治疗的满意度,减少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王建化.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8):766-767.

[2]王江滨,李丽华,付薇.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9):2453-2454.

[3]FrankGe,崔晶晶;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02(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