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丽潘艳红于力金顺女赵园园(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检验科1610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9-02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粘度的检测质量控制。方法根据各工作人员的努力和长期的工作经验,参考多种相关文献,总结质量控制。结果对血液粘度检测过程中粘度计的选择、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保存、检测过程的温度控制及正常值的制定等作了有效的分析。结论总结出适合我院实行的新型血液粘度测定方案。
【关键词】血液粘度检测质量控制
近年来,血液粘度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血液流变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地质量控制不一[1]。根据我院各工作人员的努力,总结工作经验,参考不同的仪器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制定我院血液粘度检测的质量控制。
1试器的选择
血液粘度计应选用切变率确定、流场均匀的仪器。在使用前,应仔细了解说明书上所注明的仪器的准确率、分辨率、重复性、温度控制、测定时间等主要指标。
1.1准确度:指所测数值与真值(给定)符合的程度。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准,在剪切率200s-1时测定低粘度油(2~3mPa·s),在剪切率1s-1时,测定高粘度油(15~25mPa·s),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5%,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3%。
1.2分辨率:在给定条件下,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取压积在40%~50%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2]。在高剪切率200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2%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在低剪切率1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1%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以上测量应各测5次以上,取平均值。
1.3重复性: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取同一血样,压积在40%~45%范围内,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量10次,在高剪切率200s-1时,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低剪切率1s-1时,变异系数应小于5%。
1.4血样用量应根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样品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
1.5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确性,要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并做好保养维护记录。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应定期标定。
2样品采集
2.1血液样品的采集应保持一致。采血时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集肘前静脉血。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5s后开始采血。最好用7号以上的针头,采血过程中不宜过快。以避免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产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
2.2血样防凝血液需经抗凝处理后才能用于测量,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最好用肝素或EDTA抗凝。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全血用20~30国际单位,EDTA为每毫升全血3.4~4.8mmol/L。抗凝剂一般采用固相或液相抗凝剂[3]。如用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烘干后使用,烘干温度一般不超过56℃。采血完毕后,先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造成溶血。同一批实验应采用同一批号同种抗凝剂。
2.3血样保存血样应随采随测。一般采血后20min即可用于测量,并应于采集后2h以内完成流变学参数的测定。如需放置应在室温下(18~25℃)密封保存,不宜放入冰箱,存放时间以不超过4h为宜,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和流变特性。存放血在测量前要充分摇匀。
3测量
3.1血浆制备以3000~3500转/min(离心力为1500~2000g)离心30min,提取上层血浆测量血浆粘度。血浆为牛顿流体。
3.2红细胞比积测量常用文氏管。此法不但结果准确,且可同时观察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样加入,读取完红细胞沉降率后,以相对离心力2260g,离心30min,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以红细胞上层的黑线薄层为准)。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柱的高度/全血高度×100%。红细胞压积管必须清洁干燥,电源、电压及离心机载重均可影响离心机的转速,因此应安装稳压装置和固定离心机的载重。
3.3测量温度血液粘度的测量应在37±0.5℃下测量。不同温度的测量结果之间不能比较。外界温度高时还应考虑液体蒸发等因素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
3.4测量顺序对于剪切率可调的仪器在测量时应考虑测量顺序的影响。测量时应采用一致的测量顺序,从低剪切率开始逐渐增加或从高剪切力开始逐渐降低均可[4]。但应注意的是在低剪切率测量时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血样中有形成分的沉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两种测量顺序的结果不可互相比较。每次测定时,样品池都应清洗干燥,血样及测量系统应保持恒温。加样时不能有气泡产生。
3.5测量报告检测报告中应给出高剪切力200s-1、中剪切力50s-1、低剪切力1s-1下的血液表观粘度值及血浆粘度(单位为mPa·s)、压积、血沉、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等指标。直接测量数据和经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应区别列出,同时要注明测定的温度、检测日期及操作人员签名。
3.6参考值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主要参数[5]。正常值具有相对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正常值。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操作也是如此。各实验室应根据生物体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仪器差异等原因,建立自己的正常值。正常值应按男女、年龄等合理分组。当测定值与正常值之差(绝对值)大于2倍正常值标准差时,可以认为是血液粘度异常。
总之,血液流变学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血液粘度,血液粘度增高是非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由于血液液粘测量的发展,很多学者和医务工作者通过测定了解到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指标,通过动态的监测和研究某些疾病过程中的血液粘度性质的变化,发现这些变化可以作为疾病转归的指标,并提出了一些治疗方法。总之。血液液粘测量为临床医学带来了新的概念和信息,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孔德智.质量控制在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哈尔滨医药2006(1).
[2]陈文杰.血液流变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5.
[3]朱华,汪子伟.血液粘度测定质量控制物实验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0年02期.
[4]伍德荣.血液粘度正常范围调查及130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张宁.崔娴维.王俭秋.血液粘度室内质控物的研究与应用,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