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标江西省东乡县虎圩小学331800
费时多、效率低,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能否主动的投入并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要切实使语文课堂提质增效,做到生动、轻松、充满活力,必须使语文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与学双边的关系,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效率的直接体现者,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1.把良好情绪带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精、气、神很重要。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如果教师上课时,自己的精神不好,学生肯定也状态不好,课堂像一潭死水,还有什么效果可言。如果课堂上教师始终情绪饱满,面带微笑,热情洋溢,那么肯定会吸引每一个学生,学生也能轻松自然,情绪良好,反应敏捷,接受知识状态好,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使之“乐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积极和谐的首要条件,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尊重每一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放下教师的架子,一改“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对老师的讲授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错了允许批评。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信息和情感,才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气氛。
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和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直接地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爱好和追求。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语文的追求和强烈愿望,是其它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在语文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课堂导入和作家作品介绍两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时间段,学生个个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听得津津有味。但从进入课堂第三个教学环节——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大不如前了,为什么一堂课中学生前后的表现反差会如此之大呢?经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比较注重导入的方式方法,在作家作品介绍时,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情节,这些在学生看来都像是听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他们当然愿意听。但进入读课文,分析课文环节后,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思考,相对来说更加无趣,学生的惰性也就上来了。可见,兴趣在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导入要奇,授课要新,结尾要妙,处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1.运用灵活教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体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学生通过直观视听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学法传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
3.落实自主学习。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上不时的让学生交流、讨论。但因为缺少预设和检查监督机制,往往我们看到的是热闹之后只是个别学生参加交流发言,其他同学听,或者是各说各的观点并未将小组内的意见统一反映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徒有热闹的形式,却没有实际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拉大学生间的差异,“自主、合作、探究”成了自由分散的活动,自主滑向了自流。不想学的学生乘机偷闲,想学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干扰下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很明显这种貌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学生的伪主体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时,人人要明确探究的内容,制定好小组长和组员的职责,按职责合作、探究。这样的实质性的做法更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和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