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输液外渗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输液外渗效果比较

张奕慧

张奕慧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时有效的治疗处置方法,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方法:将30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发生输液外渗后即用75%酒精湿敷于肿胀部位;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湿热敷,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h实验组局部肿胀完全消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儿家长对治疗过程满意度评价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75%酒精湿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湿热敷,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关键词】75%酒精;湿敷;小儿输液;外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46-02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输血及扩充血容量的重要途径,但是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之一。我院儿科病房住院部自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对30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患儿分别采用传统的湿热敷与75%酒精纱布湿敷2种方法治疗,并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观察的患儿均为2009年1月1日—2009年10月31日第七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进行静脉输液外渗的患儿,共300例,其中男孩136例、女孩164例,年龄0~1个月8例,1个月至1岁58例、2~6岁203例、7~12岁29例。静脉输液外渗部位:头部65例,手背78例,手腕部116例,侧踝部41例;输液外渗的药物有抗生素152例,普通液体98例,激素类50例;发生输液外渗面积最大为7.8cm×5.5cm,最小为3.3cm×2.8cm,平均为4.9cm×3.8cm,均无肢体活动障碍、肢端局部缺血坏死。对300例患儿用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组,在1—300间,奇数者入实验组,偶数者入对照组。两组患儿各150例,患儿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静脉用药、外渗部位、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均执行的条件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均由一名护士向患儿家长解释湿敷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每次治疗结束之后,待孩子安静后,由另一名护士询问家属,让家属回答是否能接受此次治疗方式,能接受者视为满意,不能接受者视为不满意。

1.2.2护士参与该研究的护士在实验前分别进行培训,保证操作步骤熟练,动作轻柔。

1.2.3材料对照组采用湿热毛巾,毛巾最好约50cm*30cm大小,置入50-60℃水中,将水中毛巾捞出拧干,以不滴水为宜,毛巾宽度不变,沿长度折叠成约12cm的长方形,外用适当大小的保鲜袋环形包绕固定;实验组采用75%酒精纱布,即用本院制剂室提供的75%酒精15~20ml浸湿纱布(折好的8cm×8cm的4层纱布),以不滴液为宜,75%酒精纱布上包裹保鲜膜,用3M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1.2.4治疗方法

1.2.4.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热敷,即用湿热毛巾,直接湿敷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的部位,湿热毛巾的湿敷面积要大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的面积,温度不宜超过60℃,每次30分钟,每4小时一次,并由固定的一名护士观察、记录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的消退情况。

1.2.4.2实验组用75%酒精纱布湿敷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直接湿敷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75%酒精纱布湿敷的面积要大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的面积,75%酒精纱布上包裹保鲜膜,再用3M弹力绷带加以固定;75%酒精纱布上包裹保鲜膜,可以减少乙醇的挥发,使肿胀部位皮肤湿润利于消肿;纱布变干后取下重新更换。并由固定的一名护士观察、记录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的消退情况。

1.2.4.3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4小时,隔日由另一名护士观察75%酒精纱布湿敷及湿热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并询问患儿家长,让患儿家长回答是否能够接受此次治疗方式,能够接受者视为满意,不能够接受者视为不满意。

1.2.5评价方法

1.2.5.1患儿静脉输液外渗部位肿胀消退的情况。测量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周径减少的值。可分为完全消退、显著消退(局部肿胀消退的周径>1.0cm)、部分消退(局部肿胀消退的周径0.5~1.0cm)及无效(局部肿胀消退的周径<0.5cm或无变化)。

1.2.5.2患儿家长对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肿胀部位治疗过程满意度评价的比较,分为满意、不满意。由一名护士询问患儿家长,让患儿家长回答是否能够接受此次治疗方式,能够接受者视为满意,不能够接受者视为不满意。

1.2.6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均采用X2检验。

1.3静脉渗漏诊断标准[1]有静脉输液史;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渗漏,造成病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肢体活动障碍、肢端局部缺血坏死。

2结果

2.1应用统计学方法X2检验,治疗24小时后,两组静脉输液外渗部位肿胀消退结果比较,见表1。注:两组比较,X2=37.36,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3讨论

75%酒精除具有消毒的作用外,还兼有局部麻醉及镇痛功效[2]。因此,我们使用75%酒精湿敷扩张患儿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75%酒精挥发时带走机体的热量,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冷敷作用;同时能吸附皮肤组织水分,加速局部皮肤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也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此外,冷敷还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3],达到局部麻醉及镇痛的效果。从表1所见,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对照组使用湿热敷,根据热的作用原理,湿热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或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解除疼痛;持续局部湿热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减轻深部组织充血。但是,由于患儿好动,不配合治疗,且患儿的依从性差,往往治疗效果欠佳。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评价明显差于实验组(P<0.01)。

4结论

75%酒精湿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湿热敷,此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便于观察。而且75%酒精价格低廉,对身体无不良反应,对皮肤无刺激,患儿及其家属乐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箭.静脉注射药物外渗的判断与处理[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8):30-31.

[2]南京药学院.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8-70.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257,322-326,445.